《〈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安排在七上第三单元,是学生上初中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上课时的言行的书,都是记言短章,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论语>十二章》所选的十二章语录,记录了孔子与弟子谈论学习和修身的情景,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方面的经典论述,落脚点在“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君子品格上,直观、鲜明地倡导修身与为学之道。
本文是学文悟道的典范。教学时,通过“四步浸润法”,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认识、去体验其中倡导的修身与为学之道,悟“学为君子”之意。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化经典研读基本方法——“诵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立足课文,结合生活,理解《论语》中“君子”的深层内涵,学做少年君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化经典研读基本方法——“诵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立足课文,结合生活,理解《论语》中“君子”的深层内涵,学做少年君子。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圣人之言,悟文本之意
一、孰为圣人?
1.猜猜他是谁?
他是“先秦七子”之一
很多人了解他都从一本著作开始。这本著作内容较为碎片化,多为晒心情、交流哲理且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有3000多粉丝,其中72人为加V认证的。他是我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第一人。
过渡:他是孔子,他走出的漫长的路,后来成为了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共同的路。他在外面走了整整14年,这14年他好像没有走出他期待的结果,却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补充资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圣人,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的美德和神圣的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男十大历史名人。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一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过渡: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如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十二章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设计意图】以孔子的地位与影响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圣人言何?
(一)初读:读准字音,初感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总结易错字音。
通假字:说 yuè 、有yòu
多音字:论lún 、省xǐng 、传 chuán、食shí、好hào 、乐lè、曲qū、夫fú
生僻字:愠yùn 、逾 y ú、罔wǎng 、殆dài、箪dān 、肱gōng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不同。
(2)你读到了哪些熟知的名句、格言或成语?
【设计意图】在分享中让学生感受到《论语》与我们很近,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论语>十二章》的信心。
(二)再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1)自主学习,划分节奏;
(2)小组合作学习,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点评,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朗读节奏的把握,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读懂字义,读通文意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都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译读全文。
(1)自主学习,标注读不通或不能翻译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解疑。
(3)按章节顺序,汇报学习成果,老师点拨重点词语解释,理解章节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译读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随文翻译,适时点拨,指导翻译技巧,如“单音节变双音节”,落实重点字词和句式,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圣人何意?
1.《论语》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学习”与“修身”两个内容。请你默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语录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2)挑选一则有关“学习”的句子送给你的同学,挑选一则有关“修身”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分别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梳理中明确课文内容,把握文意。设计“赠言”情境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出文章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谆谆教导
(1)让我们穿越到孔子的时代,还原孔子和众弟子在一起讲学的场景,想一想,孔子会以怎样的语气和弟子们说话呢 (平易近人、语重心长、和蔼可亲等)
(2)以老者、智者的“温柔敦厚”的语气和情态齐读课文,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谆谆教导。
【设计意图】以读串文,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基础题: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充实文言知识积累卡。
【设计意图】夯实文言基础,以背诵与梳理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求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有法、有序,学习成就更高。再读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章节,想一想,怎样排序更合理?说出你的依据。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练习中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学君子品德,做少年君子
课前诵读,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论语》十二章,从孔子、曾子、子夏的话语中知“君子”,学做少年君子。
一、何为“君子”?
师:何为“君子”?孔子说——
学生齐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有才德的人)
投影出示资料:
资料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尽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料二:君子,泛指才德出众的人。——百度百科
过渡:孔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做一位君子。如何成为“君子”?他说,做君子,首先要有好的学问。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知“君子”,为探究“君子为学”和“学为君子”张本。
二、君子为学
哲学家培根说过:“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如何达到“学有所成”结果?求学思想决定求学态度,求学态度指导求学行为,求学行为决定求学结果。重新梳理与“学习”有关的章节,怎样排序更合理?说出你的依据。
投影出示与“学习”有关的句子: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博学而笃志,节切问而近思。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学习成果
3.小结: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学习志向,然后明确自己求学态度,最后在学习中要有怎样的行动。君子志于学,必当好学、乐学、博学,最终学有所成。
4.全班齐读按重新排序后的关于“学习”的章节。(投影出示新的顺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学习提升途径,学以致用。
三、学为君子
1.孔子还说,做真君子,还要有好的品德。“君子”修什么“德”呢?让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寻找答案。诵读课文,请以下面的句式汇报。
我读到“(原文)”一句时,我知道 ,“君子”应该 。
示例:当我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知道,老师、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君子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向别人学习的胸襟,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小结: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德兼备是君子。我们正少年,循君子之德,践君子之言,做少年君子!
【设计意图】文以论道,以文化人。以“学为君子”为导向,回归课文,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深入理解《论语》中个人修养的目标。
2.同学们,生活中你是否有看到这样一群少年(屏幕出示材料一)?习近平主席曾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出示材料二)。你会怎么劝说这部分同学?请引用本课所学内容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劝言。
材料一: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建设大步向前,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盛行,有些学生热衷并沉迷网络,越来越不喜欢看书、学习了。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曾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要点:“好学”“立志”“内省”等)
【设计意图】“三元四步”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情境任务、问题解决强化理解,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内化思想,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小结:智慧的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少年要为学,要学为君子。这就是《论语》,今天读来,依旧能够给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带来启发与智慧!
《论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历经风雨传承千年,它的精髓,它所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反思的精神、兼容兼蓄、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精神、高尚的操守精神、对社会的责任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华夏民族的子孙,更应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读千古美文,学君子品德,做少年君子。让我们在《论语》的诵读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四、布置作业:
提升题:
1.阅读《〈论语〉六章(为学)》《〈论语〉六章(修身)》,你从中汲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进一步强化理解,内化思想,帮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精神与智慧,培养民族精神。
拓展题:
2.《论语》诵读活动
活动主题:践君子之言·修君子之德·做少年君子
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经典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加对象:学习小组(六组)
朗诵内容:《论语》(不限课文),围绕一个主题,多则融合在一起(8-10则),如:为学篇、修身篇、君子篇、仁、义、礼、智、信等。
朗诵形式:以诵读为主,可配音乐。诵读的形式可多样,如:领读、唱读、反复吟诵、快板等。
诵读时长:5-8分钟左右
准备时间:两周
比赛时间:综合实践课
评比方式: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评 委:科任老师、家长代表
奖 品:《论语》书签、笔记本
【设计意图】典型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在诵读中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及写作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育民族精神。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