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8 07:0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阶段特征
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知识扩展】春秋战国孕育的统一因素
1.政治上
(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
5.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春秋战国
秦代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
西周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天下共主
相对隔绝
大一统君主专制国
家形态
早期国家形态
一、基本历程
社会形势: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诸侯纷争(纲上P9学习聚焦)
春秋(BC770年—476年)
战国(BC475年—221年)
争霸
兼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BC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东周灭亡。
列国纷争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
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与孔子编订的《春秋》一书时间大致相同,所以得名)
特征: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另一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列国纷争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6号祭祀坑出土九鼎八簋
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材料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二:
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luò],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传》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
列国纷争
战国
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一书)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战国策》
特征: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礼崩乐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列国纷争
战国
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一书)
特征: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礼崩乐坏。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战国形势图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大变动的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铁犁牛耕;土地私有;私商、私营作坊
社会:地主阶级;“士”的崛起
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百家争鸣”
二、政治
1.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选一 P3)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各国进行的重大政治改革
结果: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背景
①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政治: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纲要上 P10
选必一 P22
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选一 法治与教化 P45)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小家庭政策
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强兵之策
富国之策
集权之策
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制)
影响
③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纲上P11)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纲上P11)
②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选一P22)
2.官员的选拔
荐举制 尚贤思想兴起、争霸图强的需要,各国纷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军功制 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选一 P30)
管鲍之交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料敌》
“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商君书·兵守篇》
3.法律与教化
(选一 P44)
早期 法治
德治
后期 德治
法治
①主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②代表:商鞅和韩非
①主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②代表:孔子和孟子
儒家
法家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
“法、术、势;赏罚分明;
以法为师、以吏为师”
◎子产作刑书
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晋国·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
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礼仪道德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儒家
法家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VS
有积极意义
符合时代需要
(学习聚焦)
(选必三 P2)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纲要上 P10)
(1)民族关系
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基础
实质:华夏文化的扩大
(选三 P10)
(2)对外交往
谚文
假名
喃字
5.赋税制度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纲上40)
6.户籍制度
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选一98)
7.社会保障
孟子尖锐批评统治者“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行为
《墨子》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选一101)
农业的发展
开始使用铁质农具
牛耕得到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3.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国铁犁
(河南辉县出土)
青铜牛尊
(山西出土)
都江堰
芍陂[què bēi]
郑国渠
生产力发展
开垦更多土地
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3.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者富比王侯
材料一:
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攻之工五,抟埴[tuán zhí]之工二。
——《考工记》
材料二: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铁犁牛耕的使用
私田大量开垦
井田制破坏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
诸侯间兼并战争
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进行变法和改革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上
生产力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贡献:整理六经
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观念: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材料一: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与老子
老子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老子》(《道德经》)
主要观点: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追求天人合一,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事物存在着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材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百家争鸣
大动荡
大发展
大变革
大转型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农业和工商业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体系瓦解,士阶层崛起;
文化上,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阴阳家·邹衍
法家·韩非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提倡“仁政”、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
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
儒家·荀子
隆礼重法
法家·韩非
以法抑制人心中的恶
以法治国、重罚轻赏
利用权势
玩弄权术
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
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性恶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