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诗词九首饮酒陶渊明古体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作者简介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
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
往。
[君] :陶渊明自谓。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
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山气]:指山景。
[日夕]:傍晚。
[佳]:美好。
[相与]:相伴。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 识。
参照注释,了解全文大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盖房子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然而没有感觉到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做到这样呢,心灵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篱笆下采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空中的鸟儿一起结伴飞回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表达。译文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
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A 过故人庄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作者简介山水田园诗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孟浩然除了《过故人庄》以外还有《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现其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具:备办。鸡黍:泛指待客的饭菜。 合:环绕。
郭:外城。 场:打谷场。 圃:菜园。
就:接近,此为欣赏的意思。 五言律诗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故人具鸡 黍,邀我至田家。准备 小米好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及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环绕 外城 开 轩 面 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着酒杯谈论着农事。农家的小院窗户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尝着菊花酒。
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独坐敬亭山李 白五言绝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李 白听朗读,整体感知。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李 白所有的鸟儿都高飞远去了,天上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和我互相对视而不感到厌倦的,只有那孤独的敬亭山。试着背一背这三首诗。望岳杜甫五言律诗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 fúzì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那青翠的山在齐鲁大地上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到层云升腾,心胸像经过洗涤一样, 看归鸟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矮小的群山,就会一览无余。!译文: 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五言绝句刘长卿 刘长卿(709—780),唐代诗人,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大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他流传于世的古诗中,以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为有名。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遭遇,遇到芙蓉山:地名。 宿:投宿五言绝句日暮苍山远,苍山:苍茫的山,青色的山。太阳下山了,只见苍茫的山,
路途还很遥远。天寒白屋贫。白屋:被白雪覆盖的茅屋;简陋的房屋。 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犬吠:狗叫夜归人:夜间归来的人 忽然,从柴门边传来狗叫声,
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七言绝句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翻译】独怜幽草涧边生,
我最爱生长在涧边的野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
岸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带雨晚来急。
春潮带着雨水,在夜晚急着上涨。
野渡无人舟自横。
野外的渡口无人看管,船只随意横放。[评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疾高贵。
后两句写带鱼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和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江雪
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创作背景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的足迹。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上孤舟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正独自在漫天飞雪中垂钓。解析柳宗元把自己的感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题李凝幽居贾岛(唐)题李凝幽居贾岛(唐)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题李凝幽居贾岛(唐)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题:题写。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
指石根云气。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译文: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李凝很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月光下僧人正在敲响山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绝不违背一起隐居的约定。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简洁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关于此诗的创作,还有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驴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于是他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知不觉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得诗,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从此他和韩愈成了朋友。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西江月辛弃疾(宋)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辛弃疾(宋)听朗读,整体感知。全班齐读
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译文: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那些古人的书,如果信了它们,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晚我在松树边喝醉了,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我,用手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