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08:03:24

文档简介

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D 2.B 3.C 4.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
5.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
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
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
B 7.D 8.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9.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10.C 11.D 12.B 13.(1)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
(2)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不利,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 14.①攻打李煜时,故意放缓进攻节奏,又派人晓谕李煜,希望他怜惜一城百姓,主动投降;
②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并用贵宾礼接待李煜,让其君臣均得以保全;
③考虑到处罚犯罪官吏,其新娶妻子在家也会挨打挨骂,不能自存,延迟处罚犯罪官吏;
④任职期间的俸禄分给宗族。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曹彬一周岁时,父母把各种玩具摆放在席子上,看他选取什么东西。曹彬左手拿着盾牌兵器,右手拿俎豆之类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其他什么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不同寻常。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丝毫没有接受。吴越人驾小船追上去送给他,推让了多次,于是接受并登记带回,全部上交给朝廷。世宗坚持还给他,曹彬才行礼接受,全部把它们分给亲戚朋友而不留一钱。显德七年,朝廷将要讨伐南唐李煜统治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十一月,彬又派人告诉李煜说:“形势如此,可惜的是满城的百姓,如果能归顺,是上策啊。”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诸将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起初,曹彬统率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战胜李煜,应当用你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获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最高的官位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据实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赏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任官职其间的俸禄送给宗族,没有积蓄。平蜀回来,太祖从容问起官吏好不好,曹彬回答说:“军政以外,不是臣所知道的。”太祖坚持问他,他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洁谨慎可以任用。任节度使知徐州时,有个属吏犯罪,已经结案,一年以后才杖打他,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曹彬道:“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不利,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所以我迟缓处罚,然而也没有枉法。”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有改动)
15.A 16.诗歌前四句为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歌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和喜爱,并以牛的争斗为戒,表达对党争的批判。语言通俗直白,浅显易懂,含蓄隽永。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18.B 19.A 20.A
21.A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B超算互联网的关键在于互联。
22.②改为“浏览、下单、支付、应用等”;⑥把“发布”改为“提供”;⑦句把“压低”改为“降低”。
23.略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
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
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
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6分)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劈 破 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 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
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
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
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
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
8.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4分)
9.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 ”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性仁敬和厚。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有改动)
[注]①觌(dí):相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B.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C.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D.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皿,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本文为其本义。
B.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后皇帝多仅有一个年号。
C.籍之以归,文中指曹彬将馈赠登记清楚后带回来,表明他没有意愿占有这份馈赠。
D.居,文中是担任的意思,与《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彬为官清廉,坚持原则。再三拒绝吴越人赠送的礼物,迫不得已接受也全部上交,皇帝强行将礼物还给他,他才拜谢皇帝恩赐。
B.曹彬为人低调,不居功。打败李煜后,宋太祖要任命他为使相,曹彬认为不是自己的功劳,拒绝担任,于是太祖赐他二十万钱。
C.曹彬为官谨慎,小心应对皇帝提问。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问及官吏的好坏优劣,他以不知道军政之外的事拒绝,不说一句闲话。
D.曹彬仁和谦卑,尊重他人。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他必定领着车子避让;小官前来汇报事情,他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2)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
14.有人评价曹彬“宅心仁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一品质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引: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 棰:鞭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称赞画中山石嶙峋高峻、幽竹依傍而生,画面明净清幽,却又生出一种亲密美好的无限意境。
B.画家画完竹石,又添牧童骑牛图,一童稚一衰老,将空间美和时间美和谐于一处,意态情趣倍生。
C.无论是牛角于石还是残于竹,皆是作者所不愿见,这种油然的心境也是侧面盛赞黄、李画技高超。
D.石、竹、牧童、老牛四者精妙的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
16.请结合诗文并序言,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去实现的。(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在《登高》诗中抒发的却是“ , ”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出了周瑜儒将的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 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 )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 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 满怀激情地 “新社会”的新思想。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 。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也绝不是 耿耿于怀 讴歌 界线 B.也绝不是 心驰神往 讴歌 鸿沟
C.从来不是 心驰神往 赞颂 界线 D.从来不是 耿耿于怀 赞颂 鸿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作为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 A 。小到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大到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都有超算的身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超算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生物制药、航空工业等领域,并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①有超算需求的用户可以直接打开超算互联网,②实现一站式的超算产品浏览、支付、下单、应用等。③用户看到的将不再是某个超算中心、某台计算机,④而是一个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完整应用软件或解决方案。⑤“我们希望超算互联网未来能像淘宝、京东一样,⑥直接向用户发布可应用的超算产品,⑦压低超算的应用门槛,⑧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任吴晓明说。
B 。只有实现高速互联,分布在各地的超算资源才有可能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面向各行各业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服务。“虽然叫作超算互联网,但在网络中流动的并不是算力,而是数据。”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潘景山表示,在超算互联网中,数据的传输速度直接影响到计算效率。
(选自《超算互联网:让算力走进千行百业》,原载于科技日报)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汉思想家王充有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比较可以让我们鉴别事物的好坏,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比较让个人和社会得以发展。但是,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比较也会让我们自卑沮丧、心志动摇……比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