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誉为“万世师表”、 “圣人”。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更多资源xiti123.taobao.com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山东曲阜“三孔”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
孔子墓地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曾周游列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但终究未能如愿。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先河, 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二十篇。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孔子名____字____,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____国人,我国____时期著名的____家、_____家,是____学派的创始人。先秦儒家典籍是《____》,它属于______体,由____________ 编纂,共____篇。 考考自己丘仲尼鲁春秋思想教育儒家论语语录二十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 你读对了吗?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huì)女(rǔ)知之乎
是知(Zhì)也 弘毅(yì)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却生气,发怒论语中特指孔子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按一定的时间”“及时”
或“时常”志同道合的人从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自己wèi尽心竭力真诚,诚实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
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却,表示转折就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句意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有所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将旧知识融会贯通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习学过的知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重点字词:罔、殆学习辩证统一停殆迷惘思考 4.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导同“汝”,人称代词,你。代词,指教诲的内容语气助词“吧”是此、这通“智”,聪明,智慧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重点字词:“女”通“汝” “知”通“智”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
言行要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人想和他看齐内心自我反省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走路,行走必定在其中他们的优点长处学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代词改正句意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而》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的人胸怀宽广弘毅:刚强,勇毅。使命把当作停止使命重大路程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7.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凋谢年无义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8.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话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答: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也许在施加不要想要奉行一句话代词,代这句话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9.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
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讲学习态度,教导我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15、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
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2句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个警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论语〉十则 》中流传至今的成有:? 温故知新 、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 死而后已、择善而从、不亦乐乎岁寒知松柏等。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不知而不愠任重而道远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
孔子是:
曾子是每天三省: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文言知识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任重道远]担子重,路程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六、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2、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3、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4、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5、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6、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7、强调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8、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它类似的毛病:
10、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11、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
1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温故而知新”的能力。孔子认为怎样才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忠恕之道”的“恕”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分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