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0: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好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梦境的美好。(重点)
2.能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体会鲁迅对美好的坚定追求。(难点)
二、拓展资源
丛书:《秋夜》《风筝》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借助相关资料,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致敬鲁迅》专题集编辑活动的进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更加深入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一同探寻美好未来,完成《致敬鲁迅》之“散文思想篇”内容的整理、编辑。
这节课就让我们从他的散文《好的故事》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
任务一:初读课文,猜猜难懂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可以先圈画下来跳过,读后再来猜猜它们的意思,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测出来的。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义。
3.全班交流,答疑。
(1)你还有哪些没有理解的词语?你是根据什么推测出词义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2)师重点指导:
膝髁:指膝盖。
伽蓝:泛指寺庙。
泼剌:形容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奔涌。
皱蹙:皱缩。蹙,收缩。
任务二:梳理梦境与现实
1.浏览课文,思考回答:《好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故事吗?——《好的故事》没有讲故事,而是写了一个梦境。
2.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抓住文中的关键句。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是昏沉的夜。 现实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梦境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现实
小结:这个好的故事,起于昏沉的夜,终于昏沉的夜,并在这个昏沉的夜中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任务三:寻找美丽的梦
1.初读课文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出可以概括这一内容的语句。
2.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朗读第4~8自然段,圈画出有所感悟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好的故事”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回忆”(第5自然段),回忆遥远的故乡,于山阴道上所见的情景;二是朦胧中幻想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第6、7自然段),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边枯柳下的一丈红,茅屋,狗,塔,村女,云等。
——山阴道上,地处鲁迅故乡一带。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即是故乡的景物,所以,对景物的喜爱源自对故乡的美好记忆。
3.比较阅读第5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段落 第5自然段 第7自然段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1)自读思考,汇报交流。
——相同之处:都是描写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象。
不同之处:一段既有静景又有动景的描写,先静后动。静景是通过罗列一连串的名词来进行描写,语句简洁,画面感极强。一段侧重于景物的变化,在变化中突出景物的美丽、幽雅、有趣。
两段文字的关联:美丽,幽雅,有趣,令人向往。
(2)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读出“美丽、幽雅、有趣”的感觉。
任务四:回到“昏沉的夜”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美丽的景象象征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为何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2.虽是这样“昏沉的夜”,可作者依然说“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为什么?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说说对课文最后两段话的理解。
——学会从链接的文字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作者希望着这样美好的生活,是这篇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
3.借助名家的解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要读懂鲁迅的作品,还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社会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说说自己再读这两段文字的感受。
——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坚定而强烈。
小结: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先生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任务五: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1.自由读丛书中《秋夜》一文,借助相关语句,继续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让你有所感悟的语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或理解。
(2)全班交流。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通过直刺天空的枝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枣树饱经沧桑、坚韧不拔的精神由衷的赞美。
……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小飞虫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作者对它们的这种斗争热情充满了敬意。2.借助相关资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
出示写作背景,请同学来读一读。
本文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统治的情况下,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同时,五四运动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面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统治势力,作者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篇散文诗,正是作者持这种思想情感所作。
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枣树的理解。
——枣树饱经沧桑,坚忍不拔,顽强抗击黑暗势力。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像枣树这样的战士的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和战斗豪情的写照。
3.课后自主阅读丛书中的《风筝》。
总结:这节课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了难懂的词语,借助资料,使我们的理解逐渐深入,最终读懂鲁迅。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继续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并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编入《致敬鲁迅》专题集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鲁迅散文赏析”,深入感受鲁迅先生以笔为剑,对“好的故事”的向往与追求,学习鲁迅精神。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