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鲁教版6.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鲁教版6.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1 15: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5张PPT。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昌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古文运动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赴潮州途中(蓝田县),韩愈给送行的侄孙韩湘写下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他对这次横遭贬谪的悲愤。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节奏:二二三式凄切、悲愤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zhāobiǎnbìShuāi xiǔrǔzhàngwèi初通诗意,整体感知品读诗歌,领会诗情
学法参考:
①可以从诗人的炼字之功去体会诗情。
②可以从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感受。
③可从以事传情、借景抒情等手法来领会。
④可以从诗人的形象、人格方面来把握。 自由阅读:
1、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首联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3、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诗人在此想向我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5、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早晨向皇帝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阴云遮蔽秦岭,家在哪里?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首联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获罪之速“朝奏”“夕贬”“一封”“路八千”对比贬谪之远、之严厉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忠而遭贬的愤怒坚持真理的倔强诗人形象:老而弥坚 刚正不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氛冷酷 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归路渺渺
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作用: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扣题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内容结构?吐露了凄凉、激愤之情.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语极凄切: “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不衰飒:景 “云拥雪横” 境界雄浑 气势磅礴
情 慷慨激昂 刚正不阿总结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被贬原因申述忠心即景抒情交代后事
追寻韩文公足迹
——韩愈在潮州 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他治潮八月,政绩昭彰:驱鳄、兴学、勤农、释奴。特别是启用贤士,兴学育才一节,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故为潮人历代传诵、景仰。 笔架山因之改称韩山,山下鳄溪改称韩江,潮州山水俱姓韩。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等,无不言说着潮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 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辟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贬谪诗多有文学样式的创新.大凡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总是先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萌发嫩芽的.而贬谪的经历,是他们的生活下跌到民间,无案牍之劳形的贬官士人,渐次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能够更为充分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诗人的视野都比较开阔,多种题材都可以入诗,加上自身的文学素养,往往能够探索出新的文学样式.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韩愈"以文为诗",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劳民伤财,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设置情境,引出议论)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设问)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对比)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梁衡《读韩愈》
韩愈被贬官至潮州经过蓝田关时,
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与他同行。
(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解题:翻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的情感。 赏析 :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2、开头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
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3、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4、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五六两句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全诗情感: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本诗的特点: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柳宗元韩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提示: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哀情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哀景柳宗元 ◆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

◆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比较阅读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
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怀乡念国之思……
探究: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常出现哪些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③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贬谪诗中常用手法: “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者,除了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
——叶嘉莹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 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横” —广度

“拥” —高度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气象苍茫 境界雄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上句与下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故里、君王重重阻隔
人不前—心事过重—前途艰险渺茫回顾

前瞻家何在马不前 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壮阔的景色
严峻冷酷的气氛(渲染)—前路艰辛孤苦渺小的个人(对比)—英雄失路 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 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朝”“夕”“一封”“路八千”时间数量对比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愤慨 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无悔意气坚定老而弥坚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深化扣题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内容结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语极凄切: “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不衰飒:景 “云拥雪横” 境界雄浑 气势磅礴
情 慷慨激昂 刚直不阿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柳宗元韩愈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怀乡念国之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 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初通诗意,整体感知111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横” —广度

“拥” —高度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气象苍茫 境界雄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上句与下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故里、君王重重阻隔
人不前—心事过重—前途艰险渺茫回顾

前瞻家何在马不前 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壮阔的景色
严峻冷酷的气氛(渲染)—前路艰辛孤苦渺小的个人(对比)—英雄失路 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 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朝”“夕”“一封”“路八千”时间数量对比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愤慨 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无悔意气坚定老而弥坚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深化扣题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内容结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语极凄切: “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不衰飒:景 “云拥雪横” 境界雄浑 气势磅礴
情 慷慨激昂 刚直不阿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 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柳宗元韩愈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怀乡念国之思……
探究: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常出现哪些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韩愈"以文为诗",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劳民伤财,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设置情境,引出议论)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设问)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对比)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梁衡《读韩愈》
韩愈被贬官至潮州经过蓝田关时,
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与他同行。
(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解题:翻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点明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的情感。 赏析 :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2、开头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
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3、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4、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五六两句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jiǎn )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全诗情感: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本诗的特点:迁移拓展 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柳宗元韩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提示: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哀情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哀景柳宗元 ◆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

◆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比较阅读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
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怀乡念国之思……
探究: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常出现哪些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香草、柑橘:“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感?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②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
③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贬谪诗中常用手法: “诗歌之所以异于散文者,除了外表的声律之美外,更在于诗歌特别具有一种感发的质素。”
——叶嘉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