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学习目标:
1. 会认“侵、略”等 8 个生字,会写“侵、略”等 10 个生字。掌握“妨碍、隐蔽”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 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的智慧。
重难点:
1. 重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冀中地道,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吧!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冀中的地道战》。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1. 侵:qīn,侵略。造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对我国的侵略。
2. 略:lüè,策略。造句:在商业竞争中,制定正确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3. 垒:lěi,堡垒。造句:这座堡垒曾经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
4. 任:rèn,任务。造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5. 丘:qiū,丘陵。造句:远处是连绵起伏的丘陵,风景十分美丽。
6. 搁:gē,搁置。造句:这个计划由于资金问题被搁置了。
7. 陷:xiàn,陷入。造句:他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8. 拐:guǎi,拐弯。造句:在这条路上拐弯,你就能看到那家超市了。
9. 岔:chà,岔路。造句:当你走到这个岔路口时,记得往左走。
三、生字学习,我会写:
1. 侵: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亻”的竖为垂露竖。
2. 略:左右结构,“田”的横折的横要写得短一些,“口”要写得小一些。
3. 筑:上下结构,“竹”的竖和竖钩要写得直而有力,“巩”的横折弯钩要写得圆润。
4. 堡: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保”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5. 党:上下结构,“儿”的撇和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6. 丘:独体字,第一笔横要写得稍长,最后一笔竖要写得直而有力。
7. 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女”的横要写得长一些。
8. 蔽: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艹”的横要写得稍长,“敝”的竖要写得直而有力。
9. 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阝”的竖要写得长一些,“臼”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10. 拐: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扌”的横要写得短一些,“另”的横折钩要写得圆润。
四、作者简介
周而复(1914 年 1 月 3 日-2004 年 1 月 8 日),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生于江苏南京。他于 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周而复是一位多产作家,在 70 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等文学作品。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白求恩大夫》,中篇小说《阿 Q 正传》等。
周而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曾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包括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介绍了光的速度,并将其与流星体的速度进行了比较。下面我将详细讲解这段话的内容。
首先,作者提到人们通常会认为流星体是速度最快的物体。这是对流星体速度的肯定和赞美,同时也为下文引入光的速度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指出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这个引子非常吸引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然后,作者介绍了光的速度,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这个数字非常大,让人感到惊讶。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之一,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这个比较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光速的惊人之处。
最后,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光速的惊人之处。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七圈多,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光速的快速和惊人之处。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介绍光的速度和与流星体速度的比较,突出了光作为宇宙中最快速度的特点和优势。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光的速度和宇宙中的运动规律,并让我们对宇宙的神秘和浩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这段话也提醒我们,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的道路上,我们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和发现。
【第2自然段讲解】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确保战略后方,集中兵力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修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公里,挖封锁沟8878公里,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冀中人民为了有力地保存自己,有效地杀伤敌人,群策群力,挖沟掘道,改造地形。地道是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劳动人民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战斗工程。它曲折多变,能打能藏,迷魂阵般使侵略者胆战心惊,顾此失彼,从而给抗日军民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地道战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它指出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在地广人稀的平原地区,人们在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这些地道纵横交错,形状各异,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这种布局使得地道成为一个非常灵活、有效的防御体系。
其次,当敌人来袭时,人们可以迅速钻入地道中躲避,让敌人扑个空。这使得敌人无法有效地攻击到人民,从而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敌人离开时,人们又可以安全地从地道中出来,照常进行生产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人民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能够坚持下去,不被敌人彻底消灭。
最后,这段话强调了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对于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地道战不仅是一种防御手段,更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它使得人民能够在敌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详细描述地道战的特点和优势,突出了地道战在冀中平原上人民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地道战的战术和策略,并让我们对人民战争的智慧和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地道的设计和内部设施。首先,作者提到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并以任丘的地道为例进行具体描述。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则挖在庄稼地下面,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敌人的发现和攻击。
地道的高度和宽度适中,四尺多高,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尺,这样不妨碍上面种庄稼,体现了地道战的隐蔽性和实用性。
在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这个大洞的顶用木料撑住,非常坚固和牢靠。大洞的壁上挖了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有的用来住人,有的用来拴牲口,有的用来搁东西,还有的用来做厕所。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内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一个大洞通常可以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洞甚至能容二百多人。这种设计使得人们在敌人的攻击下可以迅速隐蔽和转移。
地道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等生活必需品,这样即使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这种准备充分体现了地道战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
此外,地道里还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漏下光线来。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内光线充足,既不气闷,又不暗。同时,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这进一步增强了地道的隐蔽性。
最后,作者还提到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在地道里嗡嗡嗡地纺线呢。这个细节一方面展示了老太太的勤劳和勇气,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展示了地道战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地道的设计和内部设施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地道战的智慧、创造力和灵活性。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道战的运作机制和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更加钦佩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韧和毅力。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进一步描述了地道出口和地道内部的防御设施。首先,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这种设计有效地防止了敌人发现地道的出口。
此外,有的地方还在地道出口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这种设计使得敌人一旦踏上去就会掉进坑里,从而被消灭。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内部有足够的防御力量,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这种设计使得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即使敌人进入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因为关口处有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地道的防御能力。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地道出口和地道内部防御设施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地道战的严密性和防御性。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道战的运作机制和防御策略,也让我们更加钦佩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敌人对地道的破坏以及地道防御的妙法。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采用了火攻、水攻、毒气攻等多种方法。但是,地道防御者们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这些攻击。
首先,洞口预备着土和沙,这些可以用来灭火,有效地防御了火攻。其次,“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这种设计有效地防御了毒气攻击。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这种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地道防水的问题。
此外,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这种设计使得地道具有很好的机动性和转移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敌人的攻击。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地道防御妙法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地道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道战的运作机制和防御策略,也让我们更加钦佩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问题: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接着,作者通过描述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被称为“无线电”。
而在地道里面,人们则使用“有线电”来传递信息。具体来说,就是用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里一拉,那里就响,通过拉响的次数来传递不同的意思。这种方式是事先约定好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交流和传递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在地道里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及时发现敌情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地道战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抵抗方式。
作者在最后一句中强调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智慧和创造力是地道战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在地道内的布局设计、防御设施的安排,还是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上,都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地道内信息传递方式的描述,展现了地道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道战的运作机制和防御策略,也让我们更加钦佩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总结了地道战的意义和影响。首先,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这表明地道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抵抗方式,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攻击和破坏。
其次,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说明地道战不仅是一种防御手段,同时也具有进攻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为人民争取更多的胜利。
最后,这段话强调了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性,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表明地道战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方式,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见证。
总的来说,这段话通过对地道战的意义和影响的总结,展现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道战的斗争精神和历史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铭记这段历史。
六、总结: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通过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展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利用智慧和创造力,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即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接着,详细描述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包括地道的出口、内部结构和防御设施等。最后,强调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让读者了解到地道战这一独特的作战方式,以及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