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结合课本及材料,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历史解释:结合课本及材料,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与特征。
时空观念:结合图表,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呈现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唯物史观:结合材料,并通过比较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念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近代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导入新课
洋火
洋灰
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能说出带“洋”字的生活用品吗?
0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vs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苑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等。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3.“短暂的春天”
原因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内因
外因
表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项目 1914年前 1914年后
棉纺厂数目 22个 64个
纱锭数目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缫丝厂数目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数目 40多家 120多家
年份 厂家数 资本数额(元)
1911年 40多家 600多万
1919年 120多家 4500万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状况表
4、萧条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生存发展实是不易,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外负债多达400万两。
——《张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原因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1年,二人创办无锡保兴(茂新)面粉厂,1912年,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1919年发展到福新1-6厂。1915年创办的申新纱厂,1919年发展到申新1-3厂。逐步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荣宗敬 荣德生
卢作孚(1893-1952)重庆人,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跨越 “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毛泽东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资金少,
规模小,技术差。发展过程曲折。
行业类型特点:
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地区分布特点:
沿海、沿江多,
内地少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怀抱实业救国的梦想创办大生纱厂。
辛亥革命后,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大生纱厂迎来发展良机。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大生纱厂获利颇丰。
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大生纱厂面临亏损。
内战时期,又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
民族工业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说说大生纱厂等民族工业的结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发展历程 时间 原因 代表人物和企业
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发展受阻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世纪
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诱导
甲午战争后
到民国成立
一战期间
(1914-1918)
一战结束
以后
①外国企业的刺激;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南通)
①国内: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②国外: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①国内: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②国外: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1.(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变法强国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2.(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A
直击中考
A
3.(2021·广东·统考中考真题)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4.(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为股东规定了8%的利率,结果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投产,共支付利息白银17000余两,占纱厂开办费的58%。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企业( )
A.生产规模小 B.筹资成本高
C.发展不平衡 D.获得初步发展
B
B
5.(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6.(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官僚资本的扩张
B
C
02、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意义: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詹天佑,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 1909年建成。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工程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青龙桥车站的人字形铁路。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三寸金莲
从缠足到放足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总统发布“劝禁缠足文”。
劝禁女子缠足
自由、平等、民主的新风尚
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西餐
西式点心
洋烟
西式结婚
集体婚礼
伟大革命者孙中山先生葬礼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你 知 道 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表现: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评价:
①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②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体现出崇洋逐新的趋向。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这些新的变化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年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最快,化工、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 ——《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鸦片战争打破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对习俗的改造;近代经济发展的促进。
1.(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2.(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辨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直击中考
B
A
3.(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4.(2023·广东深圳·统考中考真题)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崇洋媚外 B.地区发展有差异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科学思想的传播
A
D
本课小结
发展: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后,掀起热潮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艰难挣扎
先天畸形(受“三座大山”压迫)
后天不足(工业发展不充分,地区发展不平衡)
凋敝:
特点:
兴起:洋务运动的促进、外国资本的冲击、“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定时期的文化也会反映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交通通信:出行易,交通便
生活习俗:剪辫子,禁缠足,废跪拜,改称谓
饮食服饰等:吃西餐、易旧服、尚西潮
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