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组织自主学习,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相关的文言字词知识
2.引导理解全文对演绎法的运用,理解并能用简洁的而语言分析作者推理中的漏洞
3.指导学生理解《大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指导学生结合《乡土中国》,理解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大学之道”作为儒家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的描述及其局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对演绎法使用的局限
2.教学难点:《大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其批判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预习交流
(1)诵读(背诵)交流学生齐读或个别诵读(背诵)
(2)“亲民”的解释教师讲授“亲民”概念的两种理解,并明确两种解释都是“忠恕之道”的继承和发展,本质上相同。
2.全文推理过程的分析
(1)设问: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可以成立吗?预计学生能说出结论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但是是否成立就要教师引导分析了。
(2)板书展示第二段推理过程
(3)逻辑知识的运用
教师活动:任选一个环节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假言命题的转换原理来分析作者逻辑链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聆听讲授,并尝试自己表达。
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本文结论
(1)《乡土中国》阅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乡土中国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
(2)社会学原理的运用教师活动:
A.明确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
B.提示学生发现原著有关段落的论点:
板书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3)结论个人的道德水平再高,其影响力也要通过私人关系网络才能向外发生作用,影响他人,中国社会的格局决定了个人的影响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因此,通过提升自身修养就能最终“平天下”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4.小结
5.《大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1)复习《论语》十二章课堂问答,复习旧课中的“礼治”概念
(2)社会根源简析
A.组织学生阅读《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的有关章节
B.明确“礼”的概念,板书如下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组织学生复习课文第一段,理清思路
6.课堂总结
“至善”的是一种“境界”,《大学》对这“境界”的描述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实现“能得”,而“得”就是“处事合宜”,这恰恰是“礼”的理想。《大学》对《论语》的创新,在于抛弃了“礼”这个词,改用“至善”这个虽然笼统但是概括性更强,生命力更强的词,同时继承了“礼”的核心内容。
四、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