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中的一篇,第五课一共三篇课文,均为先秦儒家作品节选,是儒家思想的结晶和儒家智慧的表达。
2.《怜悯是人的天性》,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的一篇,第四课一共两篇课文,一篇谈“真”,一篇谈“善”,表达了中外思想者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和追求。作者卢梭,18世纪法国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和卢梭人性本善、荀子和霍布斯人性本恶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2.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研习和辩难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3.通过模拟辩论学习活动,复述或表达观点,进行阐释和分析,相互讨论和质疑,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研习和辩难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相互讨论和质疑,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通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课文的学习,一起踏上人类思想的旅程。
1.题解。
说到“思想”,我不由想到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句经典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成就人的伟大。“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人类意识中的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闪光的思想启迪着人的智慧,照耀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孟子的作品;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有一篇法国现代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怜悯是人的天性》。你们能从篇名中看出老师为什么要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讲吗?是的,是因为两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思想见解相同。
文章的观点是用判断句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篇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就是直接表达观点的判断句,把握观点的前提是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不忍人之心”(课文中的“恻隐之心”)和“怜悯心”是什么?你能试着界定一下吗?是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和“怜悯心”都是指“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与哀怜”,孟子和卢梭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两位思想家一位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他们在时间上相隔两千余年,在空间上相隔一万多里,却在关于人性的基本问题上抱有相同的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遥相呼应。
无独有偶,同样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圣人化性成伪,创造了文化;而同样与荀子远隔近两千年和一万里的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荀子遥相呼应,他认为“人天生就是恶人”。
2.布置学习任务。
人性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根本的问题,孟子、卢梭与荀子、霍布斯在人性问题上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见解,前者主张人性本善,后者主张人性本恶,这两种观点的对峙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令人关注、最启发人思考的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学习任务单,通过模拟辩论学习活动,领会先贤的思想,激荡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解。
老师的这张PPT呈现了一般辩论赛的流程,对立论、驳论、辩论和综论四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和思维过程进行了优化。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环节,开启我们的模拟辩论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一辩:立论
1.确定一辩:在抱持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思想家中,谁应该是一辩?
哪几位同学愿意做一辩辩手?也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代言人。
2.一辩辩手依据文本,按照立论要求,以孟子或荀子的身份进行立论。
(本轮学习活动为对孟子和荀子观点的复述,先组织学生朗读相关文案,再请学生代表复述亦即翻译,需要指导学生:1.落实情境任务要求,注意孟子或荀子代言人的身份;2.掌握议论文主题段落结构,孟子文案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立论”文案样本,需要在第一个观点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后补充一句对“不忍人之心”的阐释句,可将导入部分对“不忍人之心”的阐释有机补充进来;3.学习提取和组合信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概括,荀子文案分别用几个句子论述人的本性,可引导学生将相关信息点“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提取出来,组合成一个句子进行概述。)
【学习活动二】二辩:驳论
1.确定二辩:在抱持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思想家中,谁应该是二辩?
哪几位同学愿意做二辩辩手?也就是卢梭和霍布斯的代言人。
2.二辩辩手依据文本,按照驳论要求,以卢梭或霍布斯的身份进行立论。
(本轮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对卢梭和霍布斯观点的阐述,但需要先对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和论述进行反驳,然后以最精要的语言将卢梭和霍布斯的观点表达出来。需要指导学生:1.找到并朗读《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文中集中表述卢梭和霍布斯观点的内容;2.对一辩(荀子和孟子代言人)的观点和论述进行反驳;3.对卢梭和霍布斯的观点进行一句话概括。)
【学习活动三】三辩:辩论
1.确定正方三辩:哪几位同学愿意做人性本善观点的三辩辩手?
2.正方三辩辩手依据文本和反方一辩二辩辩手的发言,按照辩论要求,分别向反方一辩二辩提出问题,开展辩论(注意:双方辩难至少两个来回)。
3.确定反方三辩:哪几位同学愿意做人性本恶观点的三辩辩手?
4.反方三辩辩手依据文本和正方一辩二辩辩手的发言,按照辩论要求,分别向正方一辩二辩提出问题,开展辩论(注意:双方辩难至少两个来回)。
(双方辩难至少两个来回,可用如下表格记录双方的发言。)
【学习活动四】四辩:总论
1.确立自己的立场: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
2.按照自己的立场组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总论要求,分工完成总论稿撰写。
3.正方各小组代表总结陈词。
4.反方各小组代表总结陈词。
结语
1.和孟子、荀子生活的先秦相比,和霍布斯、卢梭生活的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相比,我们身处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技发展、物质丰裕、理性发达,但人们的道德表现并没有随之进步,以至于老人倒地之后人们是否会去扶持都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现代人是否正在越来越多地失去其恻隐之心和怜悯之心呢?如果孟子和卢梭生活在现在,当他们通过现代人的行为表现来透视和看待人的天性时,不知是否仍然坚持他们的观点呢?
2.我很欣喜地看到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还是认为恻隐之心和怜悯之心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其重要价值,主张既发展人的理性,也弘扬人的天性。据载,一名学生曾经问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很多学生们猜想的答案是鱼钩、石器、火等等。米德的回答超出所有人的猜想,她说,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我们发现了“一块折断之后又愈合的股骨”。她意味深长地总结说:从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3.经过紧张的逻辑思维活动,我们一起读一首诗吧!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英】约翰·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山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最后,我想跟同学们说的是,人类思想的旅程跟身体的旅行一样,也是山一程水一程,需要一代一代接力传续,向前探索。希望同学们热爱思考,不断探索真知和真理,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做能够用思想增进人类利益的人,即卢梭所说的“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作业
1.比较找原因:就学习任务单第一题在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之间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找得对不对,分析对或不对的原因。
学习任务单第一题参考答案
一、【学习任务一】遥远的呼应——阅读文本,明确作者观点
1.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文,找出其中的观点句,填写下表。
提示:如果找得不对,应该是不明白观点句有什么特点。观点就是作者的思想见解,是他主观性的、个性化的意见表达,是这一篇文章要证实的观点或主张,在文中一般使用判断句这一语言形式。
2.说一说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人的天性是什么;
②这一天性的原生性;
③这一天性所具有的力量,
提示:先对同一文本的几个观点句进行分析,做整合和归纳;然后在两个文本的观点句之间寻找关联。
2.读写提能力:阅读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辩词,在立论、驳论、辩论和总论中选一项进行完善,写成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