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本单元的编排将《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单元导航《敬畏自然》 严春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吴 刚
《旅鼠之谜 》 位梦华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 喂——出来》 星新一
综合性学习 科海泛舟不自量力 咫尺 鲲鹏
蓬蒿 狼藉斑斑 不过尔尔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混淆 美味佳肴liàngzhǐkūnhāojíěrchùcètílúnxiáoyáo看谁读得准!课文朗读大坝 裸 露 萧 瑟 水 泵 和 煦庇护 吞噬 远眺 干涸 肋骨荡 漾 敦 煌 张 骞 戈壁滩bàluǒ lùxiāo sèbèngxùbìshìtiàohélèiyàngdūnqiāngē1.给下列红字注音。
媲美 挑衅
迷惘 笃信
啮齿 滑稽
徘徊 逃窜 (pì) (xìn)
(wǎng) (dǔ)
(nìe) (jī)
(huái) (cuàn) 一、预 习 迁徙(xǐ ) 雾霭(ǎi )
窥(kuī )探 缄(jiān )默
狩(shòu )猎 凋(diāo )零
滑翔(xiánɡ ) 顾忌(jì )读准下面字音词语解释哂笑:讥笑。
拍板:比喻主事人作出决定。
牟取:谋取(名利)。
黑咕隆咚:形容非常黑暗。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慷慨大方:不吝惜,很大度。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三、课文内容解说《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①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②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作者认为,人类智慧与大自然会是什么关系? “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一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三、课文内容解说1.在文中寻找对比、拟人以及排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了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连用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突出遗憾、谴责之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的情感,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那奇形怪状的枯枝……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3.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三、课文内容解说《旅鼠之谜》这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旅鼠的三大奥秘1.繁殖力惊人;
2.自杀定数量;
3.死亡大迁移。二、文中多次写到“我”听了丹尼斯介绍之后的反应,找出对“我”的反应描写的词语,思考一下“我”的反应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怀疑 惊讶 迷惘 猜测 疑惑 推动情节的发展三、课文内容解说《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呜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
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拓展延伸 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
的诗句。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敖》三、课文内容解说《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城市近郊一个村庄,小庙倒塌,发现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人们把它当做了城市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两次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照应文题,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情节。第二处照应文题与前文,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2. 品味语言
①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②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文教学设计第11课 敬畏自然4. 链接练笔
①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把感受写出来。
示例:面对一块普通的石头,难道就可以任意把它扔掉或击得粉碎?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扔掉它;它会愤怒,你把它击得粉碎,它也会痛的。
我们并不孤独,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弟兄。我们可以与月亮对饮,与太阳赛跑,也可以向花儿倾诉烦恼……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好朋友。
②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课文教学设计第11课 敬畏自然2. 品味语言:
文章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何会产生这种力量?(从真实的数据、对比的写法、拟人和排比、直抒胸臆几个方面品读句子)
3. 链接练笔:
① 假如你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
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课文教学设计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3. 品读课文
①请你带上这种观念对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②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 (选自《辞海》)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性 形象性 抒情性课文教学设计第14课 大雁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