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雨霖铃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2 09: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雨霖铃柳永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1 知人论世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于宋仁宗朝,尝有《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且自称“白衣卿相”。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至于南门外。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依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2 成就和评价成就 :
一、表现手法上,长于铺叙,工于写景,用语平易通俗,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
二、在内容上,柳词大多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有《乐章集》。评价: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人。3 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4 背景介绍:雨霖铃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诵读:齐读,正字音
范读,放录音。
理解意思,声情并茂的读,注意感情基调。
男女pk
1.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
3.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实结合,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问题导学:1.景语寒蝉、长亭晚骤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勾勒环境渲染气氛别后去向别后情景离别前别后2.情语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清秋伤别良辰好景情事情态点旨别后生活离别时别后3情景合说别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实
写虚
写实
写虚
写概括结构伤离别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情态描写
离别之后————刻画心里
实虚结合
借景抒情总结:
我们不仅把握了这首词的意境,用时也领会了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但情景交融,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合作探究 柳永的《雨霖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离情别绪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弦。通过前面的诵读、改写,想必同学们对此已有较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并说出理由。提示:可以用句式
我喜欢 ,因为我可以(感受到/看到/听到/想到/) 。(注意意象、意境、手法、感情的运用) 写什么? 抒发什么情? 用了什么方法? (内容)(情感)(技巧)读字读文读情方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句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不止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门帐饮无绪”的 悲苦凄凉气氛,而主要在于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寒蝉凄切”其实是对词人心境的反映。比如猿叫声是哀鸣,而在李白笔下则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因为李白当时心情非常愉快。所以此时、此刻、此地的词人听到蝉的叫声就更加凄切了。我们再看看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析:
流眼泪望流眼泪,断肠人望断肠人。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 红楼梦》中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写林黛玉看宝玉是这样的:
“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有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可都改了罢!’”这段描写可以说明为什么会
“无语凝噎”的道理。那么,大家猜测一下,如果要说,
可能会说些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分析:
俩人内心的凄苦像云雾一样,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
“剪不断,理还乱”的 感觉。可见既在写景也在写情。
空阔无边之景衬托出游子飘落天涯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分析:
“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张九龄《折杨柳》说: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晓风”给人凄凉的感觉。“残月”更是使人感到不圆满。
苏轼《水调歌头》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是离合的象征,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绪。 上阕
寒蝉 长亭 骤雨 —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 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 惆怅作感
(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阕
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离别难
思念苦技法总结: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情感
手法+依据+作用
注意:(先概括后分析)
实战演练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
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西已被吐蕃 瞎管三十多年。
3.碛: qì 沙漠 4.练:白绢。泛指丝绸我的答案:诗人采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选取暮雨、低燕、芦笋等实景,营造了春天阴沉、昏暗的意境。
后两句驼铃声为实写,驼队应该穿过沙漠后到安西为虚写。
表达了诗人渴望恢复安西边镇,恢复往日繁荣的情感。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
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
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
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
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
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
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
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
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