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 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悉文本,学习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情节,分析大卫和米考伯等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自传”,理解第一人称视角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体会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
教学重难点:
分析“自传”,理解第一人称视角的写法。知人论世,体会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
教学过程:
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前情回顾):
大卫 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
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
天真无知、不知世事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
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任务一:理解叙述视角,把握选文情节
1、抓住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从此角度概括情节
“我”到货行做童工(环境恶劣、生活贫苦、初识米考伯)
“我”入住米考伯家(入住米考伯家、米考伯被追债、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我”搬离米考伯家(米考伯入狱、“我”探视米考伯、“我”搬离米考伯家)
2、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1、2、3段和结尾段进行思考。
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
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
任务二:两个“我”的交织,感受自传体小说的特点
作者介绍: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本文以狄更斯的成长经历为原型,重点虚构了米考伯等等人物形象,与其经历相比,时间、地点也是虚构的。小说采用艺术手法对真实经历进行了加工,形成了富有艺术性的情节。(真实与虚构)
任务三: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设置的意义
1、选文中大卫遇到了哪些人?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昆宁先生。赏析第二段环境描写,思考作者想借此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①工作的房子里老鼠横行,就连地板和楼梯都已潮湿至腐烂,体现了货行环境的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
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④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我”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生活如何?
①工作繁重,收入有限,生活困顿。
②生活环境极度恶劣。
③内心孤独,充满痛苦。在“我”窘困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只能千方百计地默默忍受。
作者塑造昆宁先生有什么作用
①大卫在他那里童工,这段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昆宁先生,“我”认识了米考伯一家,进而展开情节。
③对社会的批判。
米考伯一家人。简要叙述米考伯一家的大体情况以及与大卫的关系。
米考伯先生是个小职员,家里子女很多,生活十分艰难。这位先生满脑子都是发财致富的计划,可是无论他干什么活儿,却总是失败。他欠的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全家住进了负债人监狱。大卫做童工挣的钱根本连肚子也填不饱,但他觉得米考伯一家比他更惨,所以他对这一家人非常同情。这时大卫才10岁,却整天为他们操心,想办法,奔波,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
米考伯一家人给了大卫充分的信任,他与米考伯夫妇成为忘年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是他们让大卫变成了一个善良、仁慈、热情的人;
米考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作品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乐天”“乐观”“他喜欢装文雅,装气派”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热心善良、乐观积极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不切实际、挥霍无度的底层负债者形象。
①肖像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细节描写
第10至16段中,米考伯先生说了四次“简而言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可结合24、26段分析。
当时,上流社会的人认为,出租房屋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和我们现在家里有二套房可以出租赚钱的都是有钱人,倍儿有面子的观念正好相反。
他的真正心理:对贫困的自卑,并且试图掩饰自己的尴尬。
第23段写道:“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大卫知道米考伯先生是在装文雅吗?如果知道,为什么还对装的人表示敬意呢?
米考伯先生的“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他的精神世界中,并非完全没有贵族气质。我对米考伯生活的困难有一定的感知,但对他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的坚持表示敬意。
我们是否可以更进一步,从更深层次去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我从米考伯一家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米考伯一家人形象设置的意义)
米考伯先生的特点是,既有对自己贫困的可笑的自卑,又有对体面生活的可贵的坚守。
作为小说的人物,米考伯先生是大卫的一面镜子:大卫和米考伯一家承受着相同的苦难,互相支持,互相同情。大卫从米考伯太太那里学到了忍耐,从米考伯先生那里学到了乐观,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即使痛苦,也要尊严。
2、大卫·科波菲尔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呢?
明确: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的形象。
他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尽管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能尽力把事情做好。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并能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任务四:“我”眼中的社会生活,腐烂的泥土
1、米考伯一家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活困难、破产欠债、靠典当度日
2、童年的“我”的生活是怎样的?
那是被继父遗弃的生活。
那是污垢倒霉的生活。
那是紧张忙累的生活。
那是没有自尊、内心隐藏痛苦的生活。
那是理想破灭的生活。
那是极其拮据、每天用一便士一便士计算的生活。
那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生活。
“我”看到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小结:烂泥土里美丽的花是米考伯一家人的善良,在苦难面前的乐观与尊严;是我的善良与感恩,在苦难面前的坚强,忍耐……是我与米考伯一家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