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尖子班)(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尖子班)(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16 10:2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平罗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生物试卷(尖子班)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长:100分
一、选择题(共54分,1-30每题 1分31-42每题 2分,)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生存斗争一定越激烈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植被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表现出均匀分布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错误的是( )
A.赤霉素——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 B.生长素——大田除草剂
C.脱落酸——促进种子萌发 D.乙烯——促进香蕉成熟
3.右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膀胱不仅是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也是排尿反射的效应器
B.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
C.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没有发育完善
D.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并没有调节作用
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5.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6.下列有关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小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落叶的腐烂与土壤微生物有关时,对照组需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B.土壤微生物均能合成并分泌淀粉酶,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拨去表层土上落叶,按压取样器使其底部与地表齐平
D.根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光性和趋湿性,利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
7.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
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在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大草履虫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  )
A.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对应数值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B.图中K值的大小与培养液的体积有关,不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C.若开始时在该培养液中放入10个大草履虫,则种群数量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不变
D.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9.某小组欲调查学校操场人工草坪中双子叶杂草欧亚算菜的种群密度。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分析,错误的( )
A.设置1m 的样方,记录样方内和样方4条线上的植株数 B.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时,样方的面积保持相同
C.扩大样方的面积不会降低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D.取所有样方记录到的植株数的平均值计算得到种群密度
10.下列对能量金字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金字塔能直观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关系 B.能量金字塔通常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C.能量金字塔的最高营养级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D.能量金字塔的形状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
11.下图表示大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①②③代表细胞生存的环境,A、B代表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B.B代表泌尿系统,肾小管上皮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尿液和组织液
C.部分组织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②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CO2和激素等
12.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13.器官移植时,受体会对外源器官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与之相关的细胞是(  )
A.造血干细胞 B.神经元 C.细胞毒性T细胞 D.心肌细胞
14.下图为某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
B.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合成糖原和氧化分解等
C.CD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肝糖原分解等
D.参与AB段和CD段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15.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植物来说,光既是能量来源,也是一种信号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
D.光敏色素和光合色素都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16.下图为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作用效果图,下列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可分别表示同一植物同一器官中的衰老细胞、幼嫩细胞
B.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甲的生长,促进乙的生长
C.甲、乙可分别表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D.甲、乙可分别表示同一植物的根、茎
17.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8.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调节,对以下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脑干呼吸中枢受损
B.高位截瘫导致小便失禁——脑与脊髓的联系被阻断
C.“植物人”完全昏迷只能“鼻饲”——脑干和脊髓受损
D.饮酒过量导致走路不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功能障碍
19.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可体现植物的向光性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的关系
C.“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0.如图为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
B.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预测未来的种群数量会下降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群的性比例都接近1∶1
D.由图中面积大小可知,乙的种群密度大于甲
21.山东荣成天鹅湖是中国北方大天鹅最大的越冬地,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每年冬天都有大天鹅、野鸭、灰鹤、东方白鹳等数万只水鸟来此越冬。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湖中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t2时大于t1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大,t3时达到K值
C.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在t3时以后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
22.下列叙述不属于标记重捕法的适用条件的是( )
A.重捕的空间与方法必须与第一次相同 B.与未标记个体相比,标记个体不容易被天敌捕获
C.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 D.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
23.请判断下列有关下图所示的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
B.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
D.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③表示
24.下列有关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
A.重捕前标志物脱落,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B.标志物过于醒目,易被重捕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C.被标记的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D.被标记个体在重捕前迁出调查区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两类生物
B.竞争和捕食是食物网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C.一般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D.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可通过食物链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相互传递
26.下列关于燕麦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胚芽鞘中色氨酸合成生长素的过程需要一定强度的光照
B.单侧光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为极性运输
C.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发挥作用的部位在伸长区
D.胚芽鞘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7.如右图实验装置,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在形态学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之后发现下端琼脂块有了生长素。故得出以下结论:(1)下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2)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关于该实验及其研究的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至形态学上端
B.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若改用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
C.本实验用到的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果移至上端偏右侧,一定时间后可发现胚芽鞘向右弯曲
D.若把本实验中的胚芽鞘换成胚根,则其结果相同
28.“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的机制。研究表明:根横放时,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会沉降到细胞下侧,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内,与钙调素结合激活细胞下侧的钙泵和生长素泵,于是细胞下侧积累过多Ca2+和生长素,影响该侧细胞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重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可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B.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会增大
C.太空微重力下,玉米根部生长素仍能极性运输,但根生长失去向地性
D.根部细胞内淀粉体影响生长素运输,使根部近地侧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29.为探究生长素对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记录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生长素浓度(mg/mL) 0 0.5 1.0 1.5 2.0 3.0
枝条生根数(条数) 12 40 43 42 38 33
A.进行预实验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的数目可能相同
C.为进一步确定促进该枝条生根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可在0.5-1.0mg/mL的浓度范围内增设实验组
D.生长素浓度为3.0mg/mL时抑制枝条生根是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
30.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过敏原有个体差异,抗原无个体差异
B.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也属于体液免疫
C.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引起的免疫失调
D.找到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31.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c 是生产者 B.f 占据第二、三、四营养级
C.c、f 是杂食动物 D.图示中有5条食物链
32.如图为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图中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
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分别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①表示合成糖原
C.自主神经系统也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D.乙为胰岛,②表示糖类氧化分解
33.DC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后,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下图表示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中均会发生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C.DC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均可发挥作用D.DC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同
34.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均为增长型
B.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
C.t3时甲、乙种群的数量相同,甲种群的密度始终受到乙种群的制约
D.t5—t6时间段影响乙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35.如图为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测得的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测得图示电位变化需将电流表的两电极连在坐骨神经同一位置的膜内外
B.若降低培养液中钠离子的浓度,D的峰值下降,有可能不能引起电位逆转
C.若电极连在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位置,刺激两个电极的中点指针不会偏转
D.F点后由于钠—钾泵对两种离子的运输导致两种离子在膜内外的浓度趋于平衡
36.如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点
B.图1中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C.图2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图2轴突中的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3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单侧光和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哪个对植物的向性运动影响更大,需分析图1中a和b的实验结果
B.若要验证植物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分析图1中c和d的实验结果即可
C.若图1d装置中茎的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为2m,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m小于g
D.若图la装置中植物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0小于m
38.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散热量随条件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环境为25℃时,散热量较少且维持在一个值基本不变,所以25℃是人体最适温度
B.当环境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因为产热量增加
C.时间t2以后,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时多,产热量也比t1时多,体温维持平衡
39.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40.有关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则应去掉箭头a、c,在b、d、e、f处均加上反向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细胞内液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其中甲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箭头可完全表示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关系
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41.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食草)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5,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
A.1.96 B.2.20 C.1.41 D.2.65
4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
B.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2
C.图中a1+b1+c1+d1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1.5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共6分)
4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和病毒都属于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44.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5.(12分)现发现一种水鸟主要在某湖区的浅水和泥滩中栖息,以湖区的某些植物为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湖区的植物、水鸟、细菌等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能量流经食物链上该种水鸟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表示能量流动过程,其中①是 ;②是 ;③是 。
(2)该湖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答出2点)
(3)若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值为C ,则三者关系为A B+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6.(11分)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取食小麦、高粱、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东亚飞蝗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在正常情况下,成虫羽化后平均 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后4~7天即可产卵在土下,深度约为4~6厘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5%或高于25%时,产卵数量显著降低,当表层土含盐量高于1.2%时则无卵的分布。雌虫就算不交配,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即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卵也可以孵化和正常发育,繁殖力惊人。一只雌蝗虫一生可以产400-600枚卵,卵在地下越冬。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卵孵化为蝗蝻(蝗虫的若虫),蝗蝻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为成虫。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预测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常采用 法调查飞蝗的 (发育时期)。
(2)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为了避免蝗灾的发生,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填“K1”、“K2”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科研人员通过性引诱剂捕杀雄性蝗虫,破坏了种群正常的 ,但发现不能很有效的控制蝗虫的数量,依据材料说明原因 。
(4)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外骨骼不能生长,需要进行蜕皮。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对若虫新壳的泌成、硬化和皮肤中蛋白质的合成等有促进作用。蝗虫通过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前胸腺激素,作用于蝗虫的 ,促进该腺体分泌蜕皮激素。可见,蜕皮激素的分泌是一种 调节。
(5)依据本题材料,提出一条防治蝗虫的方法措施 。
47.(7分)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在其生长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调节.图甲表示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图乙是蚕豆种子萌发后根茎的生长情况,图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两重性的是 (“芽的向光性”或“茎的背地性”或“根的向地性”),该激素在幼嫩组织中从合成部位到作用部位的的运输方式为 .
(2)图甲中的、点最可能分别对应图乙中的 点(填图乙中的字母).
(3)在蚕豆植物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萘乙酸, (填“能”或“不能”)达到增加蚕豆产量的目的.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则产生顶端优势现象时侧芽的生长素浓度的范围为 ,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一般是 .
(5)烟草种子萌发过程能感受光信号,因为该植物具有 ,可以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48.(10分)脑脊液(CSF)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动脉和静脉)丛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并缓冲脑和脊髓的压力,对脑和脊髓有保护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CSF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药物治疗时可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
(3)CSF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原因是CSF中含有 物质。
答案第8页,总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