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0: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书愤》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3. 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教学难点: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知人论世(视频导入:以下是视频旁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公元1125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两年后金兵占领汴京,北宋灭亡。流离失所、家国破碎,便是他的人生序幕。出身名门的陆游自幼聪颖,12岁便能写诗著文,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先是因科考成绩居于秦桧孙子之上而被妒恨,后又因力主北伐而屡遭排挤。贬谪、罢官贯穿着他的一生。1165年。时任通判的陆游,被告“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朝廷遂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赋闲四年后又将其召回。1171年陆游入王炎军幕作《平戎策》。提出“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还常至定军山等多处战略要塞。在大散关的军旅生活,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的经历。已至晚年,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于他而言仍是难以忘怀。 1186年,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悲愤中他挥笔写下了《书愤》。 诗词解读 1.解题:书写愤懑 2.诗歌大意: 我早年不懂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曾记得,在雪夜里,我军乘着高大的兵船,在瓜洲渡痛击金兵;在秋风中,骑着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而如今鬓发如霜,一切都成了空谈。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够和他相比呢? 3.细读深品,品诗之情 思考:诗题既然为“书愤”,全诗除题目有一个愤之外,全篇便无一愤字。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 ? (联系各联关键词) 明确:首联:所愤之一 “世事艰” ——奸臣当道,报国有罪。 “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岳飞杀得金兵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被秦桧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 颔联:所愤之二“瓜洲渡”“大散关” ——而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追述了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借火热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希望奋战沙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理想。这也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土。 然而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无限悲凉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愤”之深。所愤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颈联:所愤之三 “空自许”“衰鬓斑”——壮志难酬,年华空老(对比、用典) “塞上长城”化用南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年轻时认为自己如万里长城一般,可以抵挡千军万马,捍卫国家,舍我其谁。然而,入仕后多次因为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祖国山河依然破碎,而百姓也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此处所愤,愤的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尾联:所愤之四 “谁堪伯仲”——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用典、借古讽今) 用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 借古讽今。高度颂扬诸葛亮,实则是讽刺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4.小结 三、拓展延伸 这彪炳千秋的“亘古男儿”的人生际遇,无疑是充满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误缚簪缨遭世故,空有当时胸臆。苒苒流年,春鸿秋燕,来往终何益。云山深处,这回真是休息。 ——李纲《念奴娇·中秋独坐》 鉴赏方法总结:知人论世、相互联系 四、课后练习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 〔lù〕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②娖银胡 :整理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③金仆姑:箭名。 从全词看,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提示:手法+内容+效果(情感、主旨、形象〕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上片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下片感叹如今老而坐废、志不得伸的处境。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年岁已老却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被闲置的悲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