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0:3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主旨,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
2.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重难点】
1.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
2.分析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09.09-1910.11.2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生于贵族家庭,1847 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其三大巨著,深刻揭露了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状况,无情地揭露了贵族社会争权夺利的内幕,强烈的戏剧冲突,产生了巨大的道义谴责力量,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列宁称赞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作品简介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二、整体情节概述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贵族青年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沦落成了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要受到审判。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陪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最终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夫妻,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三、“复活”解读——玛丝洛娃角度
“复活”的字面意义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长篇小说《复活》所指的“复活”是另一种更为高级的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是指主人公玛丝洛娃由最初的单纯、善良变得沉沦、堕落,但最终在心灵的感召下走向人性的复归。
(一)为何而“死”
“复活”一词是针对“已死之人”所用,玛丝洛娃在“复活”之前,一定有过一段堕落的经历。
讲解:结合《复活》整本书的情节,思考造成玛丝洛娃不断沉沦,最终陷在社会的泥潭中无力自拔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周围的环境
①童年遭遇:缺少父爱、母爱;
②思想根源:在地主家的生活,特殊的身份——半养女、半家奴;
③恋爱经历:18岁时被聂赫留朵夫欺骗,丧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开始仇恨社会,并变得玩世不恭起来;
④不幸生活:在她寻找工作、力图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时候,不断地被骚扰、被凌辱、被欺压,她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向下滚,最后滚进火坑。
(2)自身原因——对舒适生活的渴望
①好几回有人来提亲,玛丝洛娃都没有答应。她觉得跟那些向她求婚的工人在一块生活未免太苦,她已经在女主人家里过惯比较舒服的生活。
②可是玛丝洛娃一看姨妈雇佣的别的洗衣女工的艰苦生活,就迟迟疑疑,不敢接收这建议。
③不过顶顶诱惑她的一点,使她下最后决心的主要因素,却是那女人的诺言,那女人答应她说可以随她的意思订做她所喜欢的任何样式的衣服。她一想到自己穿一身浅黄色的绸衫,滚着黑丝绒的边,裸露着脖子和胳臂,就降服了。
(3)社会制度
从那天起,玛丝洛娃就开始了违反人类和上帝的法律的长期罪恶生活:这是成千上万的妇女不但得到政府许可,而且得到政府奖励,纯粹为了促进国民幸福而过着的生活;这是十个妇女当中倒有九个会以痛苦的疾病、早衰、死亡作为结局的生活。
(二)“死”后如何
由于社会制度、环境与自我心理等三重因素的影响,玛丝洛娃最终堕落了,她的本性被掩盖,她的纯良的灵魂消逝死亡,课本选段中的玛丝洛娃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单纯善良的姑娘,而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她肉体虽然活着,但精神上已经死去。
任务:阅读课本中的选段,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玛丝洛娃人物特征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明确:
(1)肖像描写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分析:肖像描写。这是一个深受苦难折磨但依旧不失可爱的姑娘,脸因牢狱生活变得“苍白而微肿”,眼皮也是浮肿着的,但眼睛仍“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2)神态描写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
①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分析: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②“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嫌恶”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这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③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分析: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④“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⑤“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分析: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讨男人喜欢的媚笑”表明她仍将自己当做妓女,对于赫聂留朵夫“赎罪”一说充满不信,认为他仍旧是想玩弄自己。
玛丝洛娃的笑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笑,而是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此时的她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她已经完全地堕落,世俗化了。
(3)语言描写
①“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分析: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个卢布。
②“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分析:语言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③“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78)
分析: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饱受生活摧残的玛丝洛娃此时已经不相信任何人,内心早已砌起一堵高墙,变得冷漠、怀疑、贪利。
(4)动作描写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分析:动作描写。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
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
分析:心理描写。被社会欺骗、欺辱、迫害过的玛丝洛娃不相信眼前的赫聂留朵夫——“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即使她爱过他,但残酷的生活早已使玛丝洛娃不再如初,对现在的她来说,周围的男人都是想要玩弄女人,而她作为一个妓女,也只有一个目的——“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玛丝洛娃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肉体虽然活着,但灵魂已经死亡。
(三)为何能“复活”
1.内因:本性未泯
对于玛丝洛娃的堕落,节选部分刻画得可谓细致入微。
五次“笑”:“嫣然一笑”,“笑盈盈的脸”,“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利用:“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到腰带里”。
不管是玛丝洛娃的笑还是她想方设法利用聂赫留朵夫“弄到些好处”的行为,都能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事实上,玛丝洛娃并非无可救药,她单纯善良的天性并没有完全泯灭,否则,她也不可能“复活”了。
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玛丝洛娃镇定下来之后,会对聂赫留朵夫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这也正是这位饱经磨难的普通女子身上最光辉的地方。课文节选部分是多年后两人的重逢,对玛丝洛娃来说,这是毫无心理准备的,因此这次重逢难免会在她的心里激起波澜,而这难免会引起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混乱。
任务: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玛丝洛娃的部分,并思考其中怎样体现了玛丝洛娃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混乱。
玛丝洛娃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混乱来自于妓女职业和真实自我这两层身份之间的矛盾。对她来说,聂赫留朵夫同样具有两重身份,其一是“有钱人”,其二是旧日的情人。玛丝洛娃在两个自我和两个对方之间周旋,她基于“职业习惯”的反应是针对“有钱人”的,而基于真实自我的反应是针对旧日情人的。
对于“有钱人”,玛丝洛娃展现出妩媚的一面,考虑着怎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但这并不是她的全部,更不是出于她的本心。相反,这种“职业习惯”是悲惨的遭遇强加给她的,在残酷现实的重压之下,她的一切浪漫和理想都被消解,只剩下极其卑微的活命原则。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选择堕落。久而久之,堕落的生活麻痹了自尊而敏感的神经,献媚和谋利也几乎成了条件反射——成了不受主观控制的第一反应。
但是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迷失自我。
思考:为什么说玛丝洛娃本性未泯?
明确:
①篇幅:描写玛丝洛娃作为真实自我的反应的语言远比对其“职业习惯”的刻画多。
②行为:面对旧日情人,玛丝洛娃的语言、神态、动作中都表现出不动声色的拒斥,比如探监时间结束时,“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没有丝毫的留恋和恳求。
③心理:面对旧日情人,玛丝洛娃首先想到的是那个已经幻灭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因为她不想回忆这些痛苦的往事,所以才强制自己以妓女式的行为思考和行动,“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的想法也是由此产生的。
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之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沦为生活的奴隶。她没有忘记巴诺伏浪漫的感情经历,也没有忘记自己被抛弃后的悲惨遭遇。在旧日情人的面前,她表现出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这一方面反映了她难以消解和释怀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倔强的自尊和鲜明的自我意识。
2.外因:聂赫留朵夫的悔改和帮助
在课文中,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一方面,聂赫留朵夫是玛丝洛娃悲惨遭遇的直接责任人,另一方面,当时残酷的社会给玛丝洛娃的只有打击和伤害,其中,聂赫留朵夫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帮助她的人。因此,聂赫留朵夫的悔改使得玛丝洛娃有了获救的可能。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悔改,节选部分有大量心理描写。
任务:阅读课文,划出描写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的部分,概括其悔改的心理过程。
明确: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脱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过程:
①求得心安。聂赫留朵夫起初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悔改打消罪恶和愧疚的折磨,他想的是“怎样才能对他有利”,此时,其目的是“自救”。
②拯救对方。玛丝洛娃的堕落和冷漠引起了聂赫留朵夫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但他最终觉得需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不带丝毫私心”的感情和责任,只希望“能恢复她的本性”,此时,他的目的由“自救”变成了“救人”。
玛丝洛娃作为一个有着不堪遭遇的“罪犯”,即使本性善良,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现实和舆论的重压下翻身。但是聂赫留朵夫不同,他的资产、声望和社会地位都足以使之成为一股能够在玛丝洛娃的命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
四、“复活”的双重内涵
其实,“复活”不光是针对玛丝洛娃的,也是针对“聂赫留朵夫”的。他拯救玛丝洛娃的过程正是自救的过程。起初,聂赫留朵夫的目的单纯指向自救,在这种自私而功利的心理的支配下,他并没有真心忏悔,也不可能达成目的。当他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冤屈与痛苦之后,他才真正直视自己的罪恶,真心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不带丝毫私心”的感情和责任。他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单纯的拯救玛丝洛娃的决心,他才有了自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