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17 21:4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选题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8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4,7
3.拉马克的观点 2
4.综合考查 5,6,9,10
1.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不会遗传给后代
C.具有适应性特征的个体,不会被天敌发现
D.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形成的
解析: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具有保护色的个体,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从而生存下来繁殖后代的机会大,但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个体可能更容易被天敌发现;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形成的。
2.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下列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观点的是( B )
A.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其生存的方向发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
解析: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鹿角因为经常使用所以发达,符合用进废退的观点。
3.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的是( C )
解析: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
4.如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B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说明在生存斗争中一部分个体被淘汰了。
5.在某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很受顾客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B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种,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
6.某人把原产于A地的白三叶草移到B地栽培,B地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C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本身存在耐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7.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等特性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    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变得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3)狼的凶狠、善跑等特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       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    。
解析:(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变异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一种不定向的变异。(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变得稀少,具有凶狠、善跑等特性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狼的凶狠、善跑等特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适者生存。
答案:(1)不定向 (2)选择 定向 (3)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8.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a点种群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
B.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
D.环境使害虫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得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环境变化后,具有适应环境强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具有适应环境弱变异的个体被淘汰,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环境变化后,把适应环境弱的个体淘汰,适应环境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长期选择,使得害虫适应环境的个体越来越多,因此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
9.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B.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D.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解析: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不一定对人类有利;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应环境的,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符合人类需要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10.如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        的。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1)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在杀虫剂的选择下,甲虫不抗药的个体被杀死,抗药的个体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杀虫剂是选择因素,而不是甲虫抗药性变异的诱导因素,甲虫抗药性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3)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甲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Ⅰ,但当使用杀虫剂Ⅱ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后上升,由原来的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上述分析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4)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甲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使得甲虫的抗药性增强。
答案:(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3)可变(或不断变化)
(4)甲虫与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