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17 21:4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生物学必修2分层训练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选题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协同进化 1,2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5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考查 3,4,6,7,8
1.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D )
A.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口器的昆虫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
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
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其天敌的视觉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B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生物为生存而斗争
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解析:昆虫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越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3.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距今大约有3.3万年历史。该化石与现代格陵兰犬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狗可能是人类通过驯养狼演变而来的
B.现代格陵兰犬与狼不存在生殖隔离
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
D.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解析:从题中信息分析,驯养狗化石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说明狗可能是人类通过驯养狼演变而来的;现代格陵兰犬与狼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从题中3.3万年历史可知,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 A )
A.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的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B项强调的是后代性别比例,引入T区的豹会引起后代个体存活率产生差异,没有表明其子代不同性别生存状况有差异,所以后代的性别比例一般不会受影响;题干中只有豹种群,没有涉及其他种群,所以不能体现物种数量的变化;由于T区豹的引入增加了F区豹遗传多样性,所以致病基因的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5.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上午和下午)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
B.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花的繁殖机会
C.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
D.使君子花与三种传粉者协同进化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使君子花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
6.无花果的隐头花序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
B.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作用;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花序的特化并未产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许多动物在不同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继续繁殖从而使数量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 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代表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害虫对环境进行了选择
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下降,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并不一定进化成新物种;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对害虫进行了选择。
8.一万多年前,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此后,气候变化,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中生活的鳉鱼(分别称为a、b、c、d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如图为该地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湖中的所有鳉鱼为一个         ,它是生物进化的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该湖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4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来自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则a、b鳉鱼之间存在        ,它们属于2个不同的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3)如果C湖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  
      (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该种群      (填“有”或“没有”)进化成一个新物种。
解析:(1)A湖中的所有鳉鱼是同一个物种,它们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湖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来自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3)根据A的基因频率为50%,可知群体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假设开始时鳉鱼的种群数量为200条(AA为50条,Aa为100条,aa为50条),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AA的数量为55条,Aa的数量为110条,aa的数量为45条,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100%≈52.4%。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由于各个基因型的个体仍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没有形成新物种。
答案:(1)种群 基本单位 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殖隔离 物种 遗传(基因)
(3)52.4% 有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