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声音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的应用。从本章编排上来看,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利用声音的相关应用学习,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声音能够传递能量认识不够,通过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自制微课演示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过程,再结合大量音频、视频证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声。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并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声传递信息和能量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探究声能够传递能量。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鼓、蜡烛、沙子、塑料瓶、酸奶盒、蜡烛、火柴、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纸盒、艾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激趣 教师为学生表演一段击鼓乐《保卫黄河》,请学生观察鼓旁烛焰的运动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是利用声音使蜡烛摆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分析烛焰的摆动。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讲 授 新 课 ●声的含义通过拆解甲骨文“声“字——,形象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依据频率范围分为可听声,和超声波、次声波两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复习旧知为下文做铺垫。●声可以传递信息以可听声到不可听声为线索,通过“冲锋号声”、“雷声”、以及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分别展现出声音所预示的不同信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可以传递信息。 ●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让学生观看《最强大脑》用人声“吼”碎玻璃杯的实验,教师让学生猜想声音的作用——可以传递能量。并进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观看教师拆解甲骨文“声”字,复习旧知。
通过观看图片热点视频、等方式积极思考,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开发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身边事理解物理知识,从兴趣点感悟物理规律。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更活泼、更高效。
活动一:分组实验——自制“声音炮”实验目的:验证声音炮可以传递能量。实验器材:带孔的酸奶盒,蜡烛,火柴。实验现象:学生拍打酸奶盒后面的薄膜,熄灭蜡烛。 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用iPad记录两组实验成果,看哪个组的声音炮威力最大。引导学生从实验中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可以传递能量。活动二:微课——烟圈声音炮为了详细解释声音传递能量的过程,教师用带孔纸箱、艾条、打火机等制造烟圈声音炮。 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明白声传递能量的过程:声音由振动产生,而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熄灭蜡烛。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声可以传递能量的理解。●声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教师为学生介绍声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哪些应用利用声传递信息、哪些应用利用声传递能量。 1.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视频了解超声波清洗机是如何清洗眼镜的。通过视频讲解使用此仪器的优势 小组讨论并交流,思考如何利用器材验证猜想。观察并思考微课中实验现象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从提出猜想到验证猜想的过程,积极思考,提高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2.烟圈声音炮的实验用时长且不易操作。因此选用微课的方式,不仅可以使课堂更高效,而且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于观察。
2.声呐:教师结合动画课件简要对声呐工作原理进行讲解。3.超声波扫地机器人:利用实物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出其工作原理,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后,通过布置科技小论文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学生观察并思考声在生活上的应用,并对应用进行解释 1.通过讲解声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增进学生的亲切感,并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要求。2.通过分组实验、动画、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深入浅出讲解的目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课堂小结 声的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缕清思路
知识拓展 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察大自然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观察并思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超声波扫地机器人工作原理”的小论文2、提升作业:大自然“独特的声音”给了你什么启示? 思考并完成相应作业
【板书设计】
2.3 声的利用
一、声可以传递信息
二、声可以传递能量
【教学反思】
在《声的利用》这一课中,我用中国象形文字“声”揭示出汉字演化的规律;用大象间交流的次声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用小游戏“听声辩位”向学生介绍“双耳效应”对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探索科学道理的能力。伴随着《保卫黄河》进行的击鼓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爱国的情操,又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思考;人声“吼”碎玻璃杯的演示实验效果直观震撼;自制“声音炮”的分组实验易成功又操作简单,师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深化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此外,初二的学生对声如何传递能量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利用微视频的形式将声传递能量的过程可视化,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物理实验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学生盲目迷信权威,将本不符合实验规律的数据结果或实验现象生搬硬套在正确的实验结论上,甚至不惜篡改数据来完成实验任务。但我为了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故意少给器材使学生大胆质疑实验的准确性,锻炼学生基于证据评估实验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客观对待实验现象和数据的科学态度,遵循基本的物理学术道德规范。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发表重要讲话:“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因此,物理的核心素养除了实验素养之外还在于学生能否用物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其他的现象、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各类科学技术中。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展示并互相评价,更深入的了解利用物理知识如何服务于社会,如何作用于技术,结合“象形文字——双耳效应——人类探究声的作用——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声的技术”这一过程,体会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和深入的。同时通过次声波武器告诫学生不恰当地使用技术是危害极大的,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后以演讲的方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反思人类的贪婪导致大自然声音的消失和次声波灾难的频发,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