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1
2
3
4
5
声声慢
6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第九课中的第三首词。第九课选取的是三位著名词人的作品。通过对比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三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是北宋最著名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有着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1
说 教 材
WORK REPORT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仍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
说 教 材
WORK REPORT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会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平,理解词人的“愁”;
②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③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包括直接、间接抒情和叠词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先直觉感知,再深入探究,后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②在诵读中体会,在赏析后诵读;
③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营造情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
教学目标
3
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 教 材
WORK REPORT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1、诵读;
2、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3、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难点: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说 教 材
WORK REPORT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 添加副标题
教法与学 法
教法:讲授法
情境创设法
任务驱动法
点拨法
学法:诵读感悟法
情感体验法
自主法
合作探究法
对比阅读法
4
二、课文导入
四、整体感知
五、诗歌赏析
六、课堂总结
教学过程
七、作业布置
三、朗读诗词
一、课前预习
5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回顾旧知,加深对新课文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5`)
1、课前播放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知否知否》,使学生回忆起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2、师提问: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生:开朗活泼快乐
师: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三、朗 读(10`)
1、播放音频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语速、语调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
四、整体感知(3`)
师问: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
词语回答。
明确:“愁”,即本词的词眼。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词,让学生学会找关键词,从而由点带面逐步解读。
五、诗歌赏析(22`)
(一)怎样入愁
(二)品读愁情
(三)为何生愁
(四)分析手法
设计意图:以“愁”为线索,解读诗歌。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平,理解词人的“愁”。同时学习词人的写作手法。
五、诗词赏析(22`)
(师过渡:既然词眼是一个“愁”字,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师提出下列问题,学生思考)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五、诗歌赏析(22`)
(二)品读愁情
(师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板书)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五、诗歌赏析(22`)
(三)为何生愁
师过渡: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介绍词人的生平)
师问:了解词人的生平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板书)
五、诗歌赏析
(四)分析手法
师问: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的?
明确: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
3、叠词运用(加强情感)
教师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直接、间接抒情手法及使用叠词,营造了一种无法驱散的孤独悲苦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得到词人心底的累累伤痛。
六、课堂总结(5`)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本词表现情感的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师生齐朗读)
同为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比较其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既巩固了课堂,又实现了知
识的迁移。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婉约派
作品的了解。
板 书
设 计
声声慢
愁
李清照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6
5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