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一、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在古诗鉴赏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读不懂”“赏不了”。针对“读不懂”,我们应强调积累,包括实词、典故、意象、题材等基础知识,以及为了表达、音律的需要而对诗歌语言做变形处理的“诗家语”。针对“赏不了”,我们应教给学生常用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知人论世、想象还原、炼字品读、抓住诗眼等,同时,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古诗歌常用艺术手法的思维导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苏轼的作品,高一时也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对于其人其作品并不陌生,但以往学习的作品常常是豪迈奔放的,这首则一改常态,情感细腻深沉,学生能从这首词中看见不一样的苏轼。同时,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白描、对写等艺术手法,老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其妙处。
三、教学目标制定
1、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和仕途上深沉的苦痛。
2、通过场景描写,感受梦境的温馨和词人情感的深挚,品味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
3、补充与苏轼、王弗相关的人物生平方面的资料,进一步丰满人物的形象,从而更进一步地感受词人细腻深沉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具体描写梦境的语句入手,联系与苏轼、王弗相关的助读资源,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梦中的经典场景。
教学难点:体会上片中最能感动自己的词句,思考它能打动自己的理由,感受词人细腻深沉的情感。
五、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
六、教学理念与方法
品读探究、读写结合
七、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你心目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奔放的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洒脱不羁的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自信的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超逸乐观的苏轼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然而当一个豪放派词人在面对自己心爱之人时,也会流露出他婉约细腻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就是苏轼婉约风格的代表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学习活动一:聆听范读,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思考:本词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写作顺序?
江城子:词牌名
乙卯正月二十日: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记梦:点明写作内容——梦到亡妻,抒发思念、伤感、无奈之情。
整体感知:本词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作为写作顺序?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梦前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虚实结合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学习活动二:以写促读,走入梦境
请大家自由朗读梦境部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具体描绘作者梦中所见的情景。
示例:梦中我轻而易举地飞回家乡四川眉州,回到以前与你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晨曦微露,你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我此刻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你依旧明艳动人,而我却两鬓如霜,面容憔悴。我们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倾诉,但是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通过梦境部分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基本全用白描,语言质朴自然,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正是白描手法的魅力所在。
(四)学习活动三:咬文嚼字,以声传情
梦境越是美好,则越是反衬出现实的悲苦。作者的现实生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的上片,思考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小组合作,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进行点评和交流。
示例: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应该重读: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的,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一样,花落人亡两不知。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也许异地之别的思念,即使山遥水阔,还会有再次相逢的期盼。可是生死相隔,人各一方,再无从知晓。这种感情凄婉而沉痛,笼罩着全词,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②“不思量,自难忘”中的“自”应该重读,“自”说明对妻子的思念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状态,妻子一直都在苏轼的心里,即便他不去想,他也会时不时地记起。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的“无处”应该重读,“无处”表现出词人的孤独无助。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④“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中的“纵使”应该重读。“纵使”表示假设,即使相逢了,妻子应该也认不出我来了,诗人充满感伤。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其实对于苏轼而言,王弗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可以互诉衷肠的知己,我们一起来看苏轼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两段文字,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王弗。
补充资料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由此可见王氏的贤敏睿智,她不仅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依托。苏轼借这首词表达了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刚才同学们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咬文嚼字,充分地去感受现实中词人的心境和情感,分析得非常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的上片,重读这些关键词。
(五)学习活动四:品读结尾,激趣探究
梦境再美,终有梦醒时分。梦醒之后回到现实中,词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中“断肠”主语是谁?你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一:“肠断”的主语是词人苏轼,他想到长眠地底的爱妻,在冷月清辉洒满大地的夜晚,是如此的孤寂凄凉;想到自己亦是孤身一人,不免肝肠断。
示例二:“肠断”的主语是苏轼的妻子王弗。在明月之夜,月圆而人不圆,王弗远在千里之外的短松冈,长眠地下,一定非常孤独痛苦。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醒”的时间顺序,虚实结合,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七)课后练习
对比阅读李商隐的悼亡诗《暮秋独游曲江》,思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八、板书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 真挚的爱情
梦 梦中 白描
梦后 对写 深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