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2: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课应有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能够说出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的不同,明确“木”的艺
术特征。
3、通过思考交流,能够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分析诗歌同
类现象,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为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叶”“落木”“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酷爱书画的宋徽宗要求大臣以古诗为题画一幅画,画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两幅画脱颖而出,但是桂冠只有一个,你认为宋徽宗会给哪幅画呢?
设计意图:诗歌像绘画一样,讲究留有空白给人无尽的遐想。通过可感的画面引入课题《说“木叶”》,吸引学生研究古代诗人借“木叶”传达的丰富意蕴的兴趣。
2、课题呈现《说“木叶”》,题目中的“说”属于议论文体,我们学过《师说》、《爱莲说》。带引号的“木叶”帮助我们明确了议论的主题,引号起到强调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题,加深学生对“说”这种文体和“引号”表强调作用的认识。
3、摆问题品意象
(1)(预学案中,要求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概括要点,并绘制思维导图。)请一位同学讲解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本文大量引用诗歌,文采斐然。面对繁多的诗歌引用,理清文章思路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2)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结合文中出现的“木叶”诗句分析该形象的意蕴。
设计意图:第 1 段中比较屈原、谢庄等人的诗,得出“木叶”为人钟爱的结论,寻找到了“木叶”形象的共性,这就是“求同法”的运用。既渗透思维方法,又在朗读中感受中国诗词之美。
4、析问题下结论
(1)阅读读 3,4段,思考并回答: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设计意图:运用“求异法”辨析“木叶”与“树叶”形象的区别,来进一步感受“木叶”传达的丰富意蕴。
(2)小组合作探究:“落叶”“木叶”“落木”有何区别?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3)设计意图:根据对文章第六段有效信息的筛选、分类,学生会发现“木叶”与“树叶”相比,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叶”的绵密的特点,在应用场合、外形、颜色、感觉、特点、引人联想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为下面出现的暗示性的艺术特征做铺垫。
(4)进一步夯实意象暗示性的观点,进行表情达意的联线以及选题填空——同一意象“柳”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不同意蕴。设计意图:进一步印证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观点,诗歌的选词用字既要符合诗的意境,更要切合作者的情感。
5、散思维求升华
(1)针对预学案中的“我的疑问”板块,引导学生自己搜寻答案,解决疑问。设计意图:适时点拨,解决学生预学时的疑惑。
(2)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两个包含“木”字的诗句,思考其中暗示的情感态度与《说“木叶”》一文的观点是否吻合?
设计意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本文,自如地从中汲取文学养分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6、结束语
最热的部分外企抵制新疆棉花引众怒事件,以陈建斌老师的一首小诗《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云》作结,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表达方式。设计意图:诗意生活就在身边、就在当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7、板书
求同法
木叶
求异法 落木 暗示性
落叶
8、补充材料
老师在这里展示的两个耳熟能详的包含“木”字的诗句,思考诗句暗示出诗人的情感态度与《说“木叶”》一文的观点是否吻合?
(停顿)
【学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似乎都不吻合《说“木叶”》一文中木叶飘零空阔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