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赏析水平。
2.学习文章围绕核心概念阐明事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
把握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阐明事理的方法,学写文艺随笔。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在当时就胡诌了两句话,但有个词我拿不准,想请同学们帮忙推敲一下:飒飒寒风起,萧萧(树叶、木叶)下。同学们能从“树叶、木叶”这两个意象中品出潜藏在其背后的声音、情感,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有了较高的赏析水平。对于“树叶”好还是“木叶”好,读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见上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了解学情
请学生说说在预习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1.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感受。
2.问题预设:
(1)这篇文章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学生问题:主要写的什么?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
(2)文章中的诗句很多,不好理解;
(3)文章中提到了“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概念,为什么作者用“说‘木叶’”作题目,而不用“说‘树叶’”或“说‘落木’”“说‘落叶’”作题目?
(二)读一读,知文意设置活动
任务:1.请同学们用略读、跳读的方法筛选文本的信息,找出文中的观点句,读一读,分析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师生探讨后
明确:(1)在这里我们仍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2.哪个词特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师生探讨后
明确:是“钟爱”一词。
(三)品一品,悟语言,学方法。
过渡语:自从屈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这一鲜明的意象就成了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诗人们为什么钟爱“木叶”这一形象?林庚先生为什么以“说‘木叶’”为题?
设置活动任务: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合作探究,诗人们为什么钟爱“木叶”这一形象?文章为什么以“说‘木叶’”为题?
【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对学生的回答不做总结性评价,继续留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1.品析语言,把握“木叶”意象的内涵,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对比分析以下意象:
(1)树叶、落叶设置活动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树、叶”和“落叶”的诗句,感受一下“树叶”和“落叶”的形象特点。
示例:
①“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中的“树叶”,我们很容易就看出它枝繁叶茂,浓密繁华的特点。
②“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
(2)木叶设置活动任务:“木叶”与“树叶”“落叶”相比,有哪些不同让其形象更加的鲜明,让诗人钟爱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木叶”这一意象的诗句,品读一下,感受“木叶”意象的内涵。
①学生品读以下诗句,深入感受“木叶”意象的内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②交流探讨,感受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
③齐读:“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④教师小结:所谓“暗示性”也就是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带有暗示性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古诗中的“木叶”会让我们联想到秋风吹落叶的秋季,因为“木”会给我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暗示,“叶”因此会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看到“木叶”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风吹叶落了。“木”还会有颜色上的暗示,它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木叶”自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枯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秋天疏朗的清秋气息;再加上“叶落依枝”的缠绵,我们仿佛看到了游子的漂泊,听到了离人的叹息。在林庚先生看来,“树叶”“落叶”这一般的形象,在诗歌的语言中远没有“木叶”来得鲜活生动。
2.深入探讨
以“说‘木叶’”为题的原因,学习文章围绕核心问题说理的方法。
设置活动任务:如果说因“木叶”的内涵比“树叶”“落叶”丰富而让作者偏爱,那“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中的“落木”作者自己都说是诗人杜甫“创造出的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那他为什么不以“说‘落木’”为题呢?
(1)学生自由发言。
(2)改写,感受诗歌意象美。为了更好地感受“木叶”“落木”这两个意象,请同学们张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一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题目是《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愿望,但彼此间的爱情却始终不渝。
【提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登高》,是杜甫公元 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①学生写作后在小组内共享。
②小组推举同学在班内展示写作成果。
(3)教师小结:从对诗句的描写和品析中,我们感受到,“落木”有的是空阔、辽远还带有悲凉与凄清之意,少了绵密与柔情。在作者看来“木叶”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tiáo]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这一意象“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它所暗示出的黄色的、爽朗的、干燥的清秋性格与袅袅不断的缠绵的柔情,让林庚先生倍觉鲜活生动,钟爱无比。这也是他以“说‘木叶’”为题的原因。
(四)论一论,明意图
过渡语:学习了此文老师觉得课前我写的那句话应该选“木叶”这个词好点,因为它有暗示性,内涵丰富。
文中林庚先生说“树叶”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老师就上网查了查,古诗词中含有“树叶”意象的诗句 86句,含有“落叶”意象的诗句 958句。难道林庚先生说错了吗?林庚先生是一个什么人呢?
1.读材料,知人论世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
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
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2.合作探究,明意图
设置活动任务:林庚先生是诗人、学者,他真的不知道“木”和“树”可以一样吗?“落叶”“树叶”是有很多诗吗?请同学们按照你的阅读经验、逻辑推理,来想一下,林庚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 1.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总结:这里的“落叶”“木叶”这些观点都是林庚“自己的”,这些是他的理解、他的看法,他特别想传递对“木叶”这一意象的钟爱,让我们懂得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外露的意义,更在于它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这一文学规律。所以他选的材料自然要证明所论述的观点。这样说也无可厚非。而且《说木叶》一文,无论是紧扣核心概念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说理的方法,还是活泼自由的行文,抑或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都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四、作业
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搜集的信息中知道,“树叶”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存在,它不只有枝繁叶茂,浓密繁华的特点,也不缺少飘零之意。课后请同学们以“说‘树叶’”为题,选用以下诗句,仿照课文第 6段写一段话,阐述你对“树叶”这一意象暗示性的认识。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寥落关河暮,霜风树叶低。——贾岛《秋暮寄友人》
5.树叶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唐·花蕊夫人《宫词》
6.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