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亩、吩”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 8 个字。
2.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重难点:
1.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花生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花生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许地山。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等过程,展现了花生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作者也借助花生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究竟花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1. 亩(mǔ):亩产、一亩地
造句:这亩田里的庄稼长得很好。
2. 吩(fēn):吩咐、吩示
造句:老板吩咐他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
3. 榨(zhà):榨汁、压榨
造句:我喜欢喝新鲜的柠檬汁,所以我经常用榨汁机榨柠檬汁。
4. 榴(liú):石榴、榴莲
造句: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石榴。
5. 矮(ǎi):矮小、高矮
造句:虽然他身材矮小,但他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
三、书写指导:
1. 亩:“亩”字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田”字要写得稍宽,中间的横不要太长,“口”要写得扁一些。最后一笔是长横,要托住上面的部分。
2. 播:“播”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扌”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番”要写得宽一些。“番”的上面是“”,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田”要写得稍宽,中间的横不要太长。
3. 浇:“浇”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氵”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尧”要写得宽一些。“尧”的上面是“戈”,要写得稍长,下面的“兀”要写得稍宽,最后一笔是点。
4. 吩:“吩”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分”要写得宽一些。“分”的上面是“八”,要写得稍宽,下面的“刀”要写得稍窄。
5. 咐:“咐”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付”要写得宽一些。“付”的上面是“亻”,要写得稍窄,下面的“寸”要写得稍宽。
6. 亭:“亭”字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面的“亠”要写得稍宽,下面的“丁”要写得稍窄。“丁”的横要写得长一些,竖钩要写得直。
7. 榨:“榨”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木”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窄”要写得宽一些。“窄”的上面是“穴”,要写得稍宽,下面的“乍”要写得稍窄。
8. 慕:“慕”字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面的“艹”要写得稍宽,下面的“小”和“心”要写得稍窄。“小”的竖钩要写得直,“心”的第二笔是卧钩。
9. 矮:“矮”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矢”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委”要写得宽一些。“委”的上面是“禾”,要写得稍宽,下面的“女”要写得稍窄。
10. 谈:“谈”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的“讠”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炎”要写得宽一些。“炎”的上面是“火”,要写得稍宽,下面的“火”要写得稍窄。
四、走进作者
许地山(1893 年 2 月 3 日-1941 年 8 月 4 日),名赞遥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五、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家后园开垦种花生的过程。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这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作者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母亲提出了建议,认为让空地荒着很可惜,可以利用它来种花生。母亲的这个建议既考虑到了空地的利用,也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喜好。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孩子们听到母亲的建议后非常高兴,积极地参与到开垦空地和种植花生的过程中。他们购买了种子,进行了翻地、播种、浇水和施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最终收获了花生。这里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强调了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这段话通过描述一家人开垦空地、种植花生并最终收获的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勤劳和团结。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劳动和自然的热爱。
【第2自然段讲解】
这部分内容描述了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准备了花生食品,邀请父亲参加。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提出了过收获节的建议,并邀请孩子们的父亲来品尝他们种植的落花生。她用“好不好?”这样的问句来征求大家的意见,表现出民主和亲切的态度。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母亲为了庆祝收获节,将花生制作成了多种食品。她还安排了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节,为这个活动增添了一份田园风情和亲近自然的氛围。
这段话展示了母亲的热情和组织能力,她通过举办收获节来庆祝劳动成果,并邀请家人共同分享喜悦。同时,也反映了家庭的和谐和团结,以及对自然和农业的尊重。
【第3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尽管晚上天色不太好,但父亲仍然参加了收获节,这让作者感到非常难得。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晚上天色不太好:这句话指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可能是阴沉、有雾或下雨等不太理想的天气条件。
可是父亲也来了:尽管天气不佳,父亲仍然出席了收获节。这里用“可是”表示转折,强调了父亲的到来是出乎意料的。
实在很难得:作者对父亲能够参加收获节感到非常高兴和难得。这可能是因为父亲通常很忙,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容易参加家庭活动。
这段话通过描述父亲在不利天气条件下仍然参加收获节,展示了父亲对家庭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到来的惊喜和感激之情。
【第4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在收获节上对孩子们的询问,他问他们是否喜欢吃花生。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父亲直接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询问他们对花生的喜好程度。
你们爱吃花生吗?:这是父亲的直接问题,他想知道孩子们是否喜欢吃花生。他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疑问,期待孩子们的回答。
这段话展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他们口味的关注。他通过询问孩子们是否爱吃花生,了解他们的喜好,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孩子们对父亲询问的回答,他们积极地表示喜欢吃花生。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们争着答应:“爱!”:孩子们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父亲的问题,他们争抢着回答,表达了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爱!:孩子们用简洁而肯定的回答“爱”来表示他们喜欢吃花生。这个回答直接、明确,传达了他们对花生的热爱。
这段话展示了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和积极的回应态度。他们争着回答“爱”,表达了对父亲询问的热情回应,也反映了他们对食物的喜好和兴趣。
【第6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对孩子们的进一步提问,他想让他们说出花生的好处。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父亲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列举出花生的好处。
谁能:父亲用疑问的语气询问,他想知道哪个孩子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父亲要求孩子们具体说出花生的好处,他希望他们能够详细描述花生的优点或价值。
这段话展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引导和启发,他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们思考和表达。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花生的好处,并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对花生的了解。
【第7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姐姐对花生好处的回答,她指出花生的味道很美。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姐姐回答了父亲的问题,她表达了对花生味道的赞美。
花生的味道很美:姐姐认为花生的味道非常好,她用“很美”来形容花生的美味程度。
这段话展示了姐姐对花生味道的评价,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花生美味的认可。她的回答反映了她对食物口感的敏锐感知和对花生独特味道的喜爱。
【第8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哥哥对花生好处的回答,他指出花生可以用来榨油。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哥哥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他提到了花生的一个重要用途。
花生可以榨油:哥哥指出花生具有榨油的能力,意味着可以从花生中提取出油脂。
这段话展示了哥哥对花生用途的认识,他知道花生可以用来榨油。他的回答反映了他对农业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花生作为一种农作物的实用价值的认识。
【第9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作者对花生好处的回答,他指出花生的价钱便宜,任何人都可以买来吃,而且大家都喜欢吃。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作者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他从经济和受欢迎程度的角度来描述花生的好处。
花生的价钱便宜:作者指出花生的价格相对较低,使其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食物选择。
谁都可以买来吃:作者强调任何人都有能力购买花生来食用,无论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都喜欢吃:作者表示大家普遍喜欢吃花生,它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物。
这就是它的好处:作者总结说,花生的价钱便宜、易于购买且受人喜爱,这就是它的好处所在。
这段话展示了作者对花生好处的理解,他从经济实用性和受欢迎程度的角度来回答问题。他的回答反映了他对食物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花生作为一种普遍受欢迎的食品的看法。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对花生好处的进一步阐述,他指出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其他水果那样显眼地展示在枝头。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父亲强调了花生的独特之处,他认为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其最可贵的特点。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父亲指出花生的果实生长在地下,与其他水果不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进行对比。这些水果的果实高悬在枝头,鲜艳夺目,容易引起人们的爱慕之情。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父亲通过描述花生的生长方式,进一步说明了花生的低调和谦逊。
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父亲指出花生的植株相对较矮,生长在地面附近。
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父亲表示,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法从外观上直接看出它是否结有果实。只有通过挖掘才能确认它是否有果实。
这段话展示了父亲对花生特点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他通过与其他水果的对比,强调了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的独特之处,并用生动的描述来说明花生的低调和谦逊。父亲的话表达了他对花生的赞美和对其价值的认可。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孩子们和母亲对父亲的观点表示认同的场景。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们都说是:孩子们对父亲的话表示赞同,他们认同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其最可贵的特点。
母亲也点点头:母亲通过点头的动作表示她也同意父亲的观点。她对父亲的话表示认可。
这段话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共识和对父亲观点的认同。孩子们和母亲都认为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其独特之处,这也反映了他们对花生价值的认识。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诲,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普通,但具有实际的价值。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继续表达他的观点,他将花生作为榜样,希望孩子们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够以花生为榜样,学习它的品质。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指出花生虽然外表普通,不像其他水果那样引人注目,但它具有实际的用途。
这段话展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注重内在品质,不要过分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要培养自己的实际价值和能力。父亲通过将花生作为比喻,鼓励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作者对父亲观点的进一步延伸和总结,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做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体面。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父亲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作者认为,一个人应该致力于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贡献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强调,一个人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虚荣和体面,而应该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有益。
这段话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外表和社会地位上,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作者通过这句话呼吁人们关注实际行动和内在品质,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虚荣和形式。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对孩子们的肯定和总结,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期望。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父亲对作者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进一步强调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期望。
对:父亲表示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人应该做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体面。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父亲明确表达了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段话展示了父亲对孩子们的教导和期望,他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践行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观。父亲通过肯定作者的观点,强调了这个期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对孩子们的指导原则。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谈话结束时的场景,以及父亲的话对作者产生的深刻影响。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讲解: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表示作者和家人在一起谈论了很长时间,直到深夜才结束。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指的是之前作为话题的花生食品已经被吃完了。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父亲在谈话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期望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这段话展示了作者对当晚谈话的回忆,尽管花生食品已经吃完,但父亲的话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的话对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可能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总结: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篇散文通过讲述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主题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