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客的归途 ——初中语文 古典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迁客的归途 ——初中语文 古典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19: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迁客的归途 ——古典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陶渊明《桃花源记》,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故里后所做的一篇幻想散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自柳宗元新政失败,被贬流放后所作的《永州八记》之一。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自“乌台诗案”后,被贬流放后所作的作品之一。
欧阳修《醉翁亭记》,自仗义执言被驳斥后,被贬滁州,治理滁州颇有成绩后所作。
范仲淹《岳阳楼记》,自变法失败后被贬,但壮心不已,思国思民,为了鼓舞意志消沉的朋友滕子京而作。
五篇文章,有三篇已经在八年级下学期学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是九上的教材内容;
从文体上,都是古代的“记”文,记事、记景、记物、记情、记志;
从内容上,都是记录自己的一次寄情与特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从主旨上,都是被贬以后情感与志向的寄托。具有群文阅读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经典的古典写景散文,体会文人笔下的山河风光,理解其中寄寓的中国古代文人不同的情感与人格理想;
2.通过主题相似的文章对比,感悟古代圣贤内心的参差,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怀,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3.通过探讨“闲”时的不同心境与态度,体会他们的忧乐观,提升自己鉴赏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借景抒情类文章的特色,分析文人笔下不同景物描写的特征,体会古代圣贤超越个人的大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人物“闲”时的人生追求与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点拨法,比较阅读法,关联阅读法,综合评价法
课前任务:
复习八年级下册的三篇文言文,九年级上册的两篇文言文新课学习,牢记文言字词,对文章能熟读成诵。这堂课前,学生要对每篇作品的文言翻译和文章大意有基本的理解。
课时:1课时
一导入
孔孟的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就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历代文人自读书之始就追求着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理想。为此他们积极地投身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上,关心百姓疾苦,忧虑国家前途。然后官场政治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失意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宦海多跌宕,家国情怀从不移;人生不如意,且把山河作书记。迁客骚人的归途正是一篇篇千古流传的文字,请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共读这些古代圣贤人在人生低谷处的伟大情怀吧。
二教学过程
(一)一山一水总关情
教师:隐居——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山林田园生活;谪守——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官;漂泊无依,客居他乡,迁客骚人在秋风凛冽中更添了一分断肠人的悲伤,迁客骚人的归途,是山川,是万里自然风光。为了排解内心的愁苦,为了平复自己的伤痛,他们往往寄情山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换取内心的宁静,由此创作了许多千古名篇。我们现在学到的已经是最经典的借景抒情类散文。请综合初中教材内的多篇同类型作品,根据写景散文的特征完成“景、情、志”的内容梳理与概括。
学生任务:积累文言,梳理内容,根据写景散文的特色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1:梳理文本,概括景物特征
学生活动2:拓展背景,归纳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3:分析情感,理解作者志趣
答案预设:
教师小结:眼中山水,心中沟壑。纵情山水是一种无可奈何,也是一种美好,山水悠悠,日月清明,抚慰着迁客骚人的内心,隐秘着他们内心对国家对政治放不下的牵挂,也暗示着不同人物的性格与胸怀。这正是“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让我们继续探索。
(二)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教师:家国天下,苟利百姓;在历史中,总有一些勇敢的革新者站在历史的前面,推动着改 革的车轮,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时代先锋,但是纵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壮志雄心,也不得不面对革新者被时代车轮碾碎的现实。两位改革家最终都遭受变法失败后的沉重后果,却依然无法放弃初衷。迁客骚人的归途,是在日复一日的漂泊中续写自己的理想。但是从两篇文章来看,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完成下列表格,说说二者的不同。
学生活动1:学生摘录原文,品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差异
学生活动2:学生综合概括,理解两篇文章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差异
答案预设:
教师:还有一些文人,他本身没有很激进地去参与社会改革的诉求,只是一次次在作品勾勒社会理想主义的“理想蓝图”,在精神世界里获得安慰。这就不得不提到教材中的陶渊明和欧阳修,都在记录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但是两篇文章,一写虚,一写实,风格差异始很大的。请看下面两段写景的文字: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请比较两段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
学生任务:聚焦文中写景段落,探讨其中的差异。
学生活动1:朗读两段写景的文字
学生活动2:鉴赏评价选段的作用
答案预设:
(1)《桃花源记》是描绘的空灵纯粹单一的唯美,只有轮廓而没有细节;只有大致而没有时间,显得梦幻而不真实。
(2)《醉翁亭记》的写景段注重时间的变化美,有早晚云烟光泽的变化;继而有四季景象不同的变化。细腻而真实,侧面说明了作者常常在这篇山水中游历,体现了欧阳修的真情实意。
教师:在文人的笔下,并非只有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因为饱含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他们的侧重点往往在“社会环境”上,这在《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中十分突出。那么请比较,两篇文章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描绘社会状态的,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容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督,并怡然自乐。
《醉翁亭记》选段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子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杂然而前陈者,太中宴也。射者中,奔者胜,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彩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学生任务:聚焦两篇文章的选段,分析他们内容主题上的异同。
学生活动1:诵读段落
学生活动2:合作分析
答案预设:
(1)《桃花源记》 是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来直接描绘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
(2)《醉翁亭记》 是从太中宴会的平等简朴热闹和滁州人游玩的快乐与自由来侧面表现滁州的富足和谐的社会状态。
教师:由景及人,两位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文人有着什么相同的人生追求与不同的人生态度呢?
学生任务:请结合《桃花源记》和《醉翁亭记》的文本内容,比较欧阳修和陶渊明的异同点。
答案预设:
相同点:
都有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
不同点:
陶渊明《桃花源记》:“消极避世”——一个厌恶现实黑暗,又无能为力,只能逃避现实,编造一个虚幻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大同理想。
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民同乐”——一个积极乐观,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将对山水的热爱和政治理想相结合的才华横溢的政治家。
教师小结: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隐居也罢,入仕也罢,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从不因为个人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用着不同的方式,沿着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对“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
(三)山头斜阳却相迎
教师:作为“迁客”的代表苏轼,在承天寺的月色下,苏轼写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闲人,可能是被迫闲下来,如柳宗元;可能是主动闲下去,如陶渊明;但也可能是从心而安,岁月静好,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浑然忘我,在忧伤的处境下保留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如苏轼。迁客骚人的归途,正是自己内心的一份回归。忧愁与快乐,是这五篇文章的主题,请综合分析,给五位古代文人归类,仿照表格中的示范,说说他们“闲时”的忧乐观,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忧乐观”。
学生任务:综合分析,填写表格,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学生活动1:小组内合作,就单篇的忧乐观点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2:小组内演讲,综合所有篇章,说说自己在逆境时候应该有怎样的“忧乐观”
教师小结:人生在面对失意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选择,即使他们都是古代著名圣贤,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究竟是终日悲伤、期期艾艾,还是化悲愤为力量,投身于现实生活,且让我们用苏轼的一句诗作尾——“山头斜阳却相迎”,只要一个人内心积极,精神足够强大,必然能够在任何境遇里坚守自我,守得一片温暖明媚的艳阳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