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5年1月15日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桃花源记》
【复习目标】:掌握、熟悉课内文言文。
【复习重点】: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复习难点】: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做好积累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编号】:
【复习方法与步骤】: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重点字词
(1)欲穷其林(穷尽) (2)具答之(详尽) (3)悉如外人(全部、都) (4)咸来问讯(都)
(5)并怡然自乐(都) (6)复延至其家(邀请) (7) 缘溪行(沿着)(8)便扶向路(沿、顺着)
(9)落英缤纷(落花) (10)甚异之(对……感到诧异)(11)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1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不复出焉(再)(17)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18)处处志之(做标记)
(19)寻病终(不久)(20)未果(没有实现)(21)欣然规往(打算)(22)无问津者(渡口)
☆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一词多义 志处之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成语
(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理想地方。也指幻想中的脱离现实的场所或境地。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重点句子翻译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⑼后遂无问津者。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⑿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课文内容理解
⑴文章知识梳理
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访问——离开——再寻桃花源)。
②从复寻“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桃花源是虚构的。
③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④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⑵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提示: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⑶渔人离开桃源后,又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拓展延伸
⑴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寄托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农耕社会的理想。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这样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⑵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提示: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二、巩固练习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
【参考答案】1.C (通“讠志”,做标记) 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 3.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4.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 ”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 水 的特点,反映出作者 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 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1.D 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异(高、险);奇(清急);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教学反思(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