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声
声
慢
李清照
壹
贰
叁
肆
伍
说课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 教 材
说教材
壹
贰
叁
教材的地位、特色和价值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材的地位、特色和价值
《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第九课中的第三首词。第九课选取的是三位著名词人的作品。通过对比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三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从课文特点来看:《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
新课标的表述和理念
1、了解词人的经历,体会词人前后期词作的不同愁情。
2、提炼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人的情感与词的意境。
3、品味叠词的作用,了解李清照词的音律美。
4、理解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与柳永、苏轼等词人之词做出比较,体味其词在音律、情感、格调上的独特之处。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了解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表现力。
3、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品味和赏析
2、进行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了解词人的经历,体会词人前后期词作的不同愁情。
2、提炼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人的情感与词的意境。
3、品味叠词的作用,了解李清照词的音律美。
4、理解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与柳永、苏轼等词人之词做出比较,体味其词在音律、情感、格调上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说 学 情
说学情
壹
贰
教学对象
古诗词积累与欣赏水平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的学生
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日趋成熟
着重培养质疑与思辨能力
需要吟诵,但次数可适当减少
提前自主学习、欣赏与背诵
深入进行对意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应高屋建瓴,站在高度纵横捭阖
学情分析结果
说 教 法
说教法
壹
贰
点拨探讨法
教法依据
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
叁
点拨探讨法
教师是引导者
启发式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
强烈、直观的视听感受,帮助学生融入情境,体会感情
mp3
ppt
说 学 法
说学法
壹
贰
叁
学习铺垫法
诵读品悟法
质疑探究法
学习铺垫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诵读品悟法
词是节奏感和音乐性很强的文体。诵读是让学生领会词情的重要方法
质疑探究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壹
贰
叁
肆
伍
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及导入
情感意象赏析
首句赏析
拓展延伸
结束课堂
陆
板书设计
课前准备:在本节课前,已让学生预习了本词,并要求背诵。
课前准备及导入
有利于更好地指引诵读
教师不拘泥于一字一句
的解读,而能拓展延伸,纵横捭阖。
导语:……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情怀,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纯真烂漫,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到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引用多个名句,唤醒学生的记忆,引入教学
诵读前抛出问题:易安词有着一种转变,何种转变?
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怎样的感情,怎样的心境,你是从哪些意象看出来的?
宏观意义上的提问
微观至具体意象上的提问
两大主要板块
意象解析
围绕首句进行的分析与拓展
教学缘由及理念:
纵横捭阖
词人身世经历由“过雁”这一意象引入
纵横捭阖
横向:
纵向:
同一意象在不同词人作品中的描述
李清照生平及其前、后期词的变化与发展
以词的内容和情感为基奠,梳理宋词的发展脉络
旁征博引:
易安词及其他文人之作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李清照《词论》
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
配乐朗诵
你是怎么看待李清照的词和她对于词的认识的?请通过查阅资料,就李清照的词或她的“词别是一家”谈一谈你的看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学生依据兴趣进行选择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
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融入情境,
在音乐和诵读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过雁 淡酒 黄花 梧桐 细雨
起首三句——抒情、叠词
词别是一家
愁
“微型教案”
图示式
谢谢!
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