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样描述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
解
题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词题;
“赤壁” 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
“怀古” 即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 常用作词题、诗题。
录
读
品
悟
析
豪放之词
雄浑之景
豪迈之人
旷达之情
目
第一部分
豪放之词
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liǎo
qiáng lǔ
guān
huá
huán lèi
lěi
【宋代】苏轼
1、这首词朗读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感情:豪迈奔放(给人大江奔流的感觉)
2、讨论: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你会用小提琴+钢琴呢,还是用大鼓+琵琶呢?
语气:雄浑粗重(要仿佛重鼓敲在人的心坎上!)
《吹剑录》还记载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在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他的下属官吏中有一个善唱歌的人。有一天苏轼问他:“我的词和柳永的相比怎么样啊 ”那人回答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敲着节拍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就不同了,须得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拍板来唱大江东去’。”他这一席话惹得苏轼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能读出本词雄浑豪放、大气磅礴的气势,能用声音把听众带入江山如画的体验中,并唤起听众对人生无限的感慨和思索,那就读出了这首词的神韵!
第二部分
雄浑之景
品
深入研读
1、苏轼立于赤壁,首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观眼前之景
大江
滚滚东去的长江——滔滔历史长河
(具象、有形)
(抽象、无形)
千古风流人物
联想
大江
空间上
广阔
千古
(历史发展)
时间上
久远
宏阔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怎样的特点?
无边无际,气势恢宏,气场浩大。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图景
乱
穿
惊
拍
卷
险怪
高峭
汹涌
猛烈
翻滚
形(视)
声(听)
形(视)
夸张
拟人
比喻
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品读诗词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承上,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与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第三部分
豪迈之人
析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儒将风范
谈笑自若 胸有成竹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原文探究——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忆古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苏轼为何独爱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儒将风范
谈笑自若 胸有成竹
诗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原文探究——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三国时代人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择周瑜?
原文探究——下阙
周瑜
年龄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苏轼
仰慕英雄
怀古伤己
34
生活
外表
职位
际遇
47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三国时代豪杰辈出,作者为何选择了周瑜?
周瑜
苏轼
情场 官场 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 惠州 澹州,州州失意。
怀古
周瑜这一做人的( )与苏轼此时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词人宏大的( )
难以实现的悲叹和愤慨,为下文“人生如梦” ( ) 。
理想、成功或美好
志向、抱负
做铺垫
问题: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呢?
第四部分
旷达之情
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原文探究——下阙
探究: 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士情调不谐调。你认为本词结尾是消极秃废还是洒脱旷达
抒怀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作者有可能的内心独白是:
抒怀
人的一生(短暂而且 地)像一场梦,(又何必过分纠结于种种( )不如 入江,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让明月和我共醉,让万古 怀随江而去吧!
作者这番感慨和洒酒入江的动作之中体现出作者 的胸怀。
虚幻
烦恼、失意
洒酒
愁
旷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原文探究——下阙
诗人含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释怀
胸怀宽广、善于自我宽慰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黄州
惠州
儋州
旷达洒脱
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总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写景
故垒西边——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过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人
周郎:
雄姿英发
谈笑克敌
我:
早生华发
结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比
照应
总
结
苏轼旷达的胸怀,不仅表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之语中,在苏轼其它诗词中也有所表现。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是对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坎坷所持的旷达态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为学生,我们在追求学业与事业的过程中,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该怎么做,由本词“人生如梦”之语领悟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以 的胸怀追求 !
旷达
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