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17: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结合语境理解文章重要语句。
2.理解文中的“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3.品读文章,涵咏主旨,对作者有关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作出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的“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品读文章,涵咏主旨,对作者有关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作出个性化解读。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滴水折射出一个世界,一条路连接过去和现在,就走出了永恒。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循着冯至笔下那条窄窄的石路,走进《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一、书山之路,“预”中寻,预习检测
1.根据文章内容,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明确:风雨如晦断断续续俯拾皆是孑然一身
2.明确成语风雨如晦的含义,引入第二部分,“知人论世,明路况”。
二、知人论世,明“路”况
1.了解冯至。介绍西南联大,介绍文章创作背景。
2.集体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断断续续这个成语,引入第三部分。
三、初读全文,识山林找山“路”同学们再一次快速的阅读全文,思考两个问题。
1.本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2.作者在哪一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对山水风物的感悟?
明确:第十一自然段。找同学朗读第十一自然段。问同学是否完全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
3.解释成语俯拾皆是的含义,引入第四部分。
四、精读文本,沿“路”解疑惑
1.同学读朗读第11段这两句话。“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思考两个问题:
(1)有哪些风物?
(2)这些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哪些滋养?
先明确,何为“风物”?是单纯指风景吗?明确景是自然景物,风是,风俗、风情,就包含人在里面了。
① 小溪——小溪中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村里的人们。
②鼠曲草的谦虚和村女的质朴让作者从城市带来的纷扰像秋天的黄叶一样凋落,给作者带来的是心灵的洗涤。
③彩菌——滋养着七十年前山村里的人们,同时也滋养着当今的人们。
④有加利树——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圣和崇高。
⑤野狗的嚎叫,狂风——让我们认识了大自然的残酷。
⑥麂子、猎人、鹿群——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无常。
2.同学思考:这些风物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大自然是双面的,一面是个天使,滋养人类、呵护人类,可亲可爱;一面又是一个魔鬼,时常会露出它的獠牙,威胁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3.那如何理解 11段这两句话 请同学回答。
4.教师朗读第六自然段,解释成语孑然一身的含义,引入第五部分。
五、研读文本,看来“路”,悟哲情
结合曾经学过的《赤壁赋》、《我与地坛》,探究这类哲理散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提示三个思考角度:选材特点,时空特点,思想特点。小组讨论后,明确。
1.选材特点:选取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
2.时空特点:时空具有广阔性。
3.思想特点:都是关于生命、人与自然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苦苦思考的永恒性命题。
六、主题升华,再上“路”。
1.看一组博山的老照片。
2.教师升华。照片上的图景好多都已改变了模样,甚至消失不见。但孝河水,山林木这些风物永远都在,一代一代的滋养着我们,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虽然在经济转型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作为新一代建设者的你们定会不负众望。山无言,水无语,但他们一直都在注视着我们,看我们做的够不够好。我们一起加油!
七、布置作业
1.参加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达这些感受。
2.写一篇读后感,谈一谈你对文章的感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