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课 题 《烛之武退秦师》
学科(版本)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章 节 第一单元第四课
学 时 1 年 级 高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读懂文章内容,落实“缒共阙逢说知”等实词和“以、而、焉”等虚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述文章叙事脉络; 3.体味烛之武类比推理及比喻说理的论辩艺术,感知人物形象及《左传》的叙事艺术;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和阅读方法。同时,其在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已对《左传》及其相关文学常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和。但是本文中故事毕竟发生在几千年前,对春秋时期纵横捭阖的历史背景知之略少,我准备通过图示讲解和成语示例的方法来进行弥补。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与难点 难点:本文中故事毕竟发生在几千年前,学生对春秋时期纵横捭阖的历史背景知之略少,因而很难体味到烛之武类比推理及比喻说理的论辩艺术,从而感知人物形象及《左传》的叙事艺术; 重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解决措施 我准备通过地图演示配合讲解和成语示例的方法来进行弥补,帮助学生快速走进历史背景,体会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使命之重大。 四、教学准备 事先制作PPT,学生进行分组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时间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应用及分析
解题导入,略知背景(3分钟) 反复诵读,读得准确(20分钟) 细思探究,含英咀华(12分钟) 深味经典,多元品鉴(10分钟)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由为何退自然引出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为课文情节的理解作铺垫。 以层层深入的三次诵读训练,落实字词、句式,梳理课文内容,更好落实教学目标一 (1)体会课文层层递进的叙事逻辑。 (2)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于细节中体会烛之武说辞之精妙,领略《左传》高超的叙事技巧。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落实目标四。 利用图示讲解春秋时七国争霸的局势,又以文字资料补充前情城濮之战 此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活动,来分段落实教学内容:(1)读得准确:落实文中通假字、多音字、生字,如:“缒”“共”“阙”“逢”“说”“知”等,培养文言语感;(2)读出句读:落实“夫晋,何厌之有?”的特殊句式等知识点;(3)读出缓急:落实文脉的梳理和提要钩玄、合作学习的学法培养 (1)梳理层次:以清代学者林云铭的评价“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作为切入点 (2)研读细节:以明代学者金圣叹的评价“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分析烛之武的选择,归纳人物形象 开门见山,直接从题目入手进行发问:“本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为何退?如何退?退的效果如何?” 听教师范背,圈点批注字音;(2)学生自读,利用注解梳理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处,师生合作解决;(3)小组合作批读,提取关键字眼,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情节波澜。 为烛之武的说辞划分层次; 烛之武说辞中“秦、晋围郑”为何没有写成与首段相一致的“晋、秦围郑”?请结合名家点评做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中郑伯用“子亦有不利焉”成功劝说烛之武去见秦伯,此处描写是否有损烛之武的爱国辩士形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历史地图,使学生体会群雄争霸的历史背景 PPT展示文本内容,标注重音、难字等重要知识点 PPT展示文本内容,梳理层次,并对语言进行仔细推敲 PPT展示文本内容,把语言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板书提纲 设计意图:以简洁的文字与图示,将本课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特点一并生动呈现,提取关键词的方式也与单元目标中提要钩玄的学法指导相呼应。
教学 效果 及 反思 语文教学本该去其浮华,还原质朴本色,那就是深入文本,优游涵泳。本节课精心设置了“声、律、意、言、评”五个角度进行层层深入的诵读训练,让学生充分浸润在古老而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在读中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本课教学回归语文本色,以读为线索,以人为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局观,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挖掘文本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奠基爱国主义底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育人目标。 著名国学大师熊十力提倡“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读书方式,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为学》也提到“优游涵泳,不可等而进”,这与我个人追求文本教学和诵读教学的理念而合,因此我设计的语文文言文阅读课新授课模式为“沉潜涵泳,以读带学”“知——诵——思——味”四个维度构成。具体做法分四步:一、知,解题导入,略知背景,这一环节学生活动落实于手;二、诵,反复诵读,通文知要,这一环节学生活动落实于口;三、思,细思探究、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活动落实于脑;味,深味经典,多元品鉴,这一环节学生活动落实于心。 《烛之武退秦师 》是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为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既有儒道两家的经典篇目,也有史传类文字的个中翘楚。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属编年体史书,语言简洁而波澜迭起,读来引人入胜。它与本单元第五篇课文《鸿门宴》分别展示了两种不同体例、不同人物组合与不同叙事风格的史书,教学时,可以在单元内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同时,两篇文章也都涉及了“礼”这个话题,可启发学生结合时代深入思考。 内容上,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国辩士烛之武在郑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使郑国化险为夷的过程,这是一场精彩的外交战争。文章通过《左传》高超的叙事语言,生动再现了烛之武出色的论辩艺术和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学习本文,可让学生在文学和历史的角度都有所收获。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穿插法、论证法来进行教学,其中讲授法用于导入环节,介绍背景,铺垫教学;诵读法用于感知环节,以读带学,培养文言语感,落实文言语感;穿插法用于探究环节,以名家点评引导学生深度研读,事半功倍;论证法用于赏析环节,以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置疑、讨论,读出个性化体验。学法方面则指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法、提要钩玄法、小组合作法等学习方法,圈点批注法用于自读环节,圈点疑难,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提要钩玄法用于感知环节,梳理文章情节,提高概括归纳能力;小组合作法用于讨论环节,论证文章思路的密性,训练学生阐释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