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HAMLET
——恩格斯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作者介绍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
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564年4月26日出生,默默无闻。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最伟大的戏剧大师”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
是《圣经》,另一本是 _________ ,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莎士比亚全集》
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莎士比亚出生地
莎士比亚故居夜景
莎士比亚墓
莎士比亚墓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
《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
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
相关常识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全剧情节梗概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爱子心切,饮毒酒而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莱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莱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主要角色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莱特的仇恨。她替哈姆莱特误喝下了克劳迪斯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克劳迪斯: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莱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1.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探讨:“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各小组划分阅读任务,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结论。
作品赏析
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
(杀父“害”妹之仇)
哈姆莱特借戏演戏,“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幅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为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哈姆莱特对奥菲利亚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阅读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性格特点: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富有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得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迟疑、忧郁、孤独。
他既是一个身负为父报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一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合作探究
1、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
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2、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3、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合作探究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忧郁
延宕
(犹豫、拖延)
两大特征:
讨论: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 沉默寡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不求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克劳狄斯
· 封建君主的残忍
· 阴谋家的阴险
· 伪君子和善的虚伪
老奸巨猾、诡计多端
王 后
·一个软弱的女人
·一个愧疚的母亲
奥菲利娅
善良 痴情的女人
· 单纯 顺从的女儿
小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