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镇中学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人:彭雪萍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9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lài) ▲ 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mì) ▲ 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lèng) ▲ 了半天,翻来(fù) ▲ 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2、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6分)
(1)、 ▲ ,终岁常端正。
(2)、 ▲ ,天涯若比邻。
(3)、 ▲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明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 , ▲ 。
3、名著阅读(3分)
在《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他们的船在 ▲ 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电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 ▲ 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 ▲ 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它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不幸惨死……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下列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虽有千里之能
计日以还 不敢出一言以复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4分)
急湍甚箭 (2)亲旧知其如此
(3)媵人持汤沃灌 (4)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向生命鞠躬(10分)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⑧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⑨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⑩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6、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的变化。(2分)
▲ →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 ▲ →向生命鞠躬
7、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8、请品评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9、本文题目是“向生命鞠躬”,你认为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二)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 (10分)
①随着全球变暖,空气中含量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全球能源需求将在本世纪中期翻一番。随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人类将面临更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使电厂在满足不断升高的能源需求的同时,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控制在较低水平?
②让人惊喜的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科学家们已初步找到全球变暖问题的缓解之道。大约在600万至1700万年前,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熔岩覆盖了美国南爱达荷州、俄勒冈州东北部和华盛顿州东南部地区。厚达几千英尺的熔岩冷却后,表面形成了坚硬的岩石表层,而疏松多孔、透气性良好的玄武岩则裹带着大量水分凝固在其下。这些曾经带来巨大灾难的熔岩,如今已成为人类抵御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之一,因为科学家们打算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这些玄武岩中。
③当第一次听到把二氧化碳储藏在地下的想法时,彼得 麦克格雷尔感到非常疑惑。“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他说。但如今,他已经成为美国能源部位于华盛顿州的国家实验室的杰出科学家,正和他的同事就此进行一项试点项目,他还希望将自己的余生全都用来研究如何将二氧化碳储存于地下。他认为,这是目前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地球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容器。据估计,美国西北部的玄武岩层能储存50-100亿吨的二氧化碳,足够吸收美国火力发电厂未来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④由于二氧化碳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任何处理这种温室气体的方法,关键都在于切断它重新回到地表的路径。计算机模拟显示,液化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后将停留在巨大的玄武岩层中不会逃逸,而且即使把它们注入断裂的玄武岩层,二氧化碳在17年里向上迁移的距离也不超过半个足球场的长度。
⑤麦克格雷尔说,二氧化碳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还会带来额外的收获,它们会逐渐矿化成石灰岩。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将该地区的玄武岩样品放置在二氧化碳饱和溶液中,发现4—6周后就有碳酸钙矿物形成,这是人们能得到的最稳定最保险的产物。
⑥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整个过程不需要额外的能量,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的捕捉及传输却会耗资巨大,仅二氧化碳传输管道的建设成本就在每英里100万美元以上。但麦克格雷尔认为,将二氧化碳储存在玄武岩中仍然是目前经济压力最小的办法,尤其对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很有意义。而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对这个试点项目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据估计,印度今后几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迅速飙升,印度科学家已经开始在其境内巨大的德干岩群中探索类似的解决途径。
⑦虽然科学家都在为如何消除二氧化碳而竭尽努力,但这并不是放松环保要求的理由。麦克格雷尔说,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变革使用资源的方式,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到消减二氧化碳对地球影响的方法并不是排放更多温室气体的借口。 (作者:徐玢 有删改)
10、科学家们初步找到的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是什么?(2 分)
11、分析文章第①段结尾处画线句的作用。(2分)
12、文章第②段写道:“科学家们已初步找到全球变暖问题的缓解之道”,作者为什么用“缓解”而不用“解决”,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诗歌鉴赏
竹枝词九首(其九)(4分)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①。
注释:①烧畬(shē),一种传统的农耕方式,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的心情和对山中人 ▲ 的赞叹。(2分)
15、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仿照前面句式,再写一句,完成下列对诗歌的赏析:
如果说,桃花李花同时绽放、灿烂芬芳是一种美景;绵延横亘、高耸入云的大山是一种美景;那么, ▲ 。景美,人更美。(2分)
(二)、《马说》 韩愈(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 ▲ ) (2)、执策而临之( ▲ )
(3)、才美不外见( ▲ ) (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1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2分)
19、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鞭之。奴曰:“敢鞭我!我乘我主车,汝敢鞭我!”先生益大怒,痛鞭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汝敢鞭我!( ▲ )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 )
21、翻译句子。(3分)
先生益大怒,痛鞭奴,遂焚烧其车。 ▲
22、从这段文字记叙的事件中,读出谢御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写作
题目:把 甩在身后
要求:(1)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失败”、“对手”、“荣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 1、赖、秘、愣、覆、
2、(1)、冰霜正惨凄 (2)、海内存知己 (3)、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巴布亚新几内亚、尼德-兰、章鱼
4、D
5、(1)超过、胜过 (2)旧交、旧友 (3)热水 (4)增长、振作
二、(一)、6、轻视它,认为它是害虫 被强烈震撼(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7、示例: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它对活着的渴求及其坚强的毅力,表现了生命的伟大。 (评分意见:写出动作或细节描写1分,分析表达作用“蚂蚱坚强的毅力”1分。)
8、示例: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初冬的山上萧瑟、冷清的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更加突出了蚂蚱求生的不易,让人震撼。
(评分意见:写出渲染氛围、做铺垫得1分,写出突出了蚂蚱求生的不易得1分。)
9、示例:本文主要写了我带儿子去爬山,并用草秆穿透一只蚂蚱的身体给儿子玩,蚂蚱不惜流尽鲜血、忍着剧痛、让草秆退出身体也要逃生的毅力,让我们感受到震撼的故事,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伟大,明白了即使再卑微的生命也值得我们敬畏,因为他们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文章以此为题含蓄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主要内容1分,主旨1分,总结作用1分。)
(二)10、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或: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玄武岩中)。
11、运用设问,引出下文“用玄武岩‘囚禁’二氧化碳”这一说明内容。文章开篇即把人们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提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评分意见:分析“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1分,(只写“引出下文”不得分),分析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2、“缓解”的意思是使程度减轻,状况有所改善。“解决”是从根本上将问题处理。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只能是让全球变暖的程度减轻,状况有所改善,所以不能用“解决”。用“缓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更符合客观实际。
(评分意见:答对“缓解”、“解决”的意义得1分,能结合句子分析为何用“缓解”而不是“解决”得1分,答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13、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一个巨大的储存容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可以大量地储存二氧化碳的特点。
(评分意见:答对说明方法“打比方”占1分,分析其好处“生动形象”占1分,分析说明内容占1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14.(2分)欣喜愉快 对劳动生活
15.(2分)山上的男人女人共同春耕、和谐生活的的画面就更是一种美景了。
(二)、16、(1)、即使 (2)、鞭子 (3)、通“现”,显露,表现 (4)、只、只是
17、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8、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19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三)、20、(1)你 (2)借
21.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一句话一分,关键字“益”、“鞭”、“遂”)
22.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生性豁达。
四、作文(基准分32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