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师 说
〔唐〕韩愈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 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 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 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 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思想家、政治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人称“韩吏部”。病逝谥号“文”,故称“韩文 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务去陈言”、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 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
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 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 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 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 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 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分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
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 运 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忠犯人主之怒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
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 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 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 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 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
监祭酒(该官职基本隶属于朝廷最高学府: 国子监。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
试),招收弟子,亲授学业。
名言:
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道济天下之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尊师典故
1、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 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宋人杨时见程颐(宋代理学家)于洛,颐偶
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 结庐守墓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
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 祖”。
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 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
道济天下之溺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 到地方都有官学。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阶级特
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仍 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 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 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
“家法”而鄙师的心理。
·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也。”
●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畅,写法灵活 ,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说明寄寓的道理。
7、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8、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老师
9、 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 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
3、 惑而不从师 老师
4、 吾从而师之 以之为师(把他当做老师) 5、 吾师道也 学习
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论 据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古之圣人 与今之众 人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 此乎
(t
论 论 据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证 过 程 爱其子同 与其自身 对比 择师而教 之 (或师焉) 则耻师焉 (或不焉 ) 小学而 大遗
惑矣
吾未见其
明也
10、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 彼童子之师
13、 或师焉,或不 (fǒu) 焉
14、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5、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老师
从师
老师
从师
以之为师/学习 老师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划重
之圣人与今
论 据 正确 态度 错误 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古之圣人与今 之众人对比 +2=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语气)
爱其子同与 其自身对比
吾未见其明也
(感叹语气)
巫医乐师百 工与士大夫 对比 不耻 相师 群聚 笑之 师道不复 智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感叹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18、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老师
19、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
20、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 作者是如何用孔子证明自己观点的
2、 这段与上文是否照应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6
66
研读文本
论据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 果
作者态度
古之圣人 与今之众 人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 此乎( 推 测语气)
爱其子同 与其自身 对比 爱其子, 择师而教 之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小学而 大遗
吾未见其 明也( 感 叹语气)
巫医、乐 师、百工 等人与士 大夫对比 巫医、乐 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 族群聚笑 师 师道不复 智不能及
其可怪也
欤(反问
语气)
对比论证
(t
表达效果
。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 从师风气的后果,又分别以推测、感叹、反问三种不同语 气的句子作结,表露了作者对这种不良风尚的愤懑之情
显示了论证的气势。
(U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
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 倡导从师。
(t
中心论点
。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师其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
和年龄大小。
(t
写作特点
论证手法
·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在引经据典时,直接引用与间接化用结合
变化有致
间接化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真接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
如 此有明有障的引用 既增强文章的论证 》 V 显出行文的变化流畅
(t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言简意赅,又错综变化,以散句为主,杂以对偶 句和排比 整散结合,使语言奇偶互现,错落有致,雄
健明快,汪洋恣肆。
·另外,本文多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定义: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 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 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 的声韵的方法。
这样的语言不但前后紧接,气势通畅 而 反映了前后事理的有机联系,准确而充
分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 例 句 :
《论语子路 务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一礼乐不兴
四刑界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管手足
((u
圈划加点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 业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言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平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 州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耻学于师。是故圣 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
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身 也,则耻师 惑矣。彼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具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这不知风惑之不 或 师焉
丕小学而大遗卷未见明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 师
日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
若 道目似也。位卑则足羞 盛 谀 呜呼!师
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其智乃反不能及 甚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
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 业 专 攻 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通 习 不 拘天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 古道不作《所说人以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