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责任与担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八单元
(1)谏太宗十思疏
第15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政治家。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后,他归降于唐朝。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被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还著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贞观十七年(643)去世,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魏征先后上书二百余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亦泽被后世,后世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
2.背景知识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以“从谏如流”著称。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日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的五个月中,接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唐太宗看后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文体知识——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子进呈君主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策等。
“疏”的本义是“逐条陈述”,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在形式上,它可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烦冗的引证;内容言之有物,切中时弊。
“奏”为秦代臣子上书的统称名,汉代成为文种名称之一。其程式为: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奏”至明代被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议”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所形成的文书。汉代个别臣子有不同意见而向君主单独上书,称为驳议。驳议的程式为:首称“某官某臣以为如是,云云”,末书“臣某愚戆死罪”。自此以后,“议”作为文体的一种沿用到隋代。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对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对策”指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学生回答的文章叫作对策。
4.读准字音
(1)塞源(sè)
(2)载舟(zài)
(3)殷忧(yīn)
(4)懈怠(xiè dài)
(5)浚其泉源(jùn)
(6)黜恶(chù)
(7)谗邪(chán)
(8)戒奢以俭(shē)
(9)谬赏(miù)
(10)壅蔽(yōng)
(11)垂拱(gǒng)
课时1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文本内容。
活动一 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1.诵读文本,解释重点字词,并概括段意。
(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①长: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流:______________
②固:__________________ ⑤浚:__________
③根本:_____ ⑥德义:___________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使……稳固,牢固
树根
作名词,泉流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⑦理:________________
⑧下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明哲:__________
⑩当:___________
神器:_____
崇:_____
极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
胜:_____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得好,太平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明智的人
主持,掌握
帝位
推崇
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喜庆,福禄
克服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①凡百:_______ ④殷忧:__________
②元首:______ ⑤繁:___
③景:___ ⑥克:_____
所有的
大
多
深深忧虑
帝王
能够
⑦盖:_________ 董:_____
⑧下:_____ 振:_______________
⑨纵情:_________ 苟:_____
⑩傲物:__________ 奔车朽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肉:__________________ 忽:____________
行路:_____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推断
臣民
放纵情感
看不起别人
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路人
督察
同“震”,威吓
苟且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轻视,怠慢
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
思危”的道理。
(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①诚:____________
②可欲:___________
③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___________
⑤谦冲:______
⑥牧:___
⑦下:______________
⑧盘游:_________________
⑨三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敬:____
如果,果真
贪图的东西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使……安宁
谦虚
养
居于……之下
游乐。这里指田猎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慎
壅蔽:____________ 惠:____________
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豫游:___________
谬赏:_____________ 垂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_____ 化:______
简:_____ 司:______
能:_________ 役:___________
播:______ 亏:___________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堵塞蒙蔽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不恰当地奖赏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光大
选拔
贤能的人
扩大
仁爱,宽厚
出游,游乐
教化
管理
役使,劳损
毁坏,减损
提出“居安思危”的做法,即“十思”。
2.再次诵读全文,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戒奢以俭
克终者盖寡
垂拱而治
活动二 语言文字理解探究
3.结合下列句子,简要说说“讽”“谏”“谤”“讥”“说”的词义差别。
①讽:“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谏:《谏逐客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弭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称郑伯,讥失教也”
(《左传·隐公元年》)
⑤说:《触龙说赵太后》、“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 ①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在古代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
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诽谤,恶意攻击别人。
④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则是微言讽刺。
⑤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4.本文意在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文中有十余处使用了“则”字,主要用法是什么?对“劝说”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案 (1)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就”的意思,翻译为“就会”“就要”等。
(2)“就会”,既有警示的作用,又有展示美好前景的作用;“十思”其实就是十个“就要”,语气恳切而又坚定。另外,十多个“则”,还凸显文章严密的逻辑,即“……就会(变坏)”“……就要(怎么做)”“……就会(变好)”。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振之以威怒 同“震”,威吓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根本 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纵情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含贬义。
今义:尽情。
行路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聪明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能 简能而任之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正、恶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善 择善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乐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固 必固其根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牢固
安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副词,怎么
而今安在哉 疑问代词,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动词,养、奉养
安身立命 动词,安置、安放
信 信者效其忠 形容词,诚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名词,信用
忌不自信 动词,相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 形容词,随意
诚 必竭诚以待下 名词,诚心
诚能见可欲 连词,如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副词,的确、实在
5.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被动句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蔽:被堵塞、蒙蔽
课时2 固本浚源积德义,诤臣肺腑谏明君
学习目标
明确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劝谏艺术。
某次联考成绩出来后,班长反映部分同学自暴自弃,出现了偷玩手机、偷看漫画、上课睡觉等不良现象,他们认为坚持下去没有意义。面对这种状况,请你给他们写一封劝谏书,规劝其不要“误入歧途”,要坚持努力学习。你不知道该如何劝谏,老师让你查阅资料,特别推荐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让你学习魏征的劝谏艺术。
情境任务
跟着魏征学写劝谏文
活动一 速读文本知大意
唐代贞观中期,唐太宗日渐骄奢忘本,魏征在五个月里接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本文便是其中的第二疏,简称《十思疏》。唐太宗看后猛然警醒,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首先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人君当思”的问题,反复申述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接着总结历史经验,分析为什么“思”,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最后以具体做法“十思”作结,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②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③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④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2)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作者认为,国君若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朝能够长治久安。
活动二 审读文本识说理
劝谏帝王是一件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魏征进谏唐太宗,不仅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成就了一段“诤臣明君”的佳话。阅读文本,结合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苏洵在《谏论(上)》中曾言:“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劝谏唐太宗的?
答案 (1)道理:人君当思,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也是仁君必须积的德义,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国家安定。
(2)论证方法:①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又生动形象。另外,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②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1、2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被人们接受了。另外,第2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从而引以为戒。
4.文章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答案 ①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君主。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君主接受。
②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就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5.魏征不仅正直,更是一个非常智慧、机敏的沟通大师,因而将他对李世民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请结合文本,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特色。
答案 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生动的比喻凸显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口语化。
③骈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活动三 学以致用写说辞
6.魏征以善谏著称,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其原因有唐太宗的英明,也有魏征的尽职尽责、谦恭诚挚和机智委婉等。学习了魏征的劝谏艺术,请你运用所学的劝谏策略给一些自暴自弃的同学写一段劝谏文,鼓励他们坚持梦想,勤学不怠。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还记得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吗?要想成蝶,必须经历艰难痛苦的过程。学习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丧失目标,放松自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啊。坚持创造奇迹。因为坚持,杨善洲老人才把无边沙漠变成万亩林田;因为坚持,居里夫人才在几吨的废渣中提炼出0.1 g的镭;因为坚持,苏武牧羊十九年,才等到回归祖国的那一天。同学们,目标是我们的航向灯,坚持就是我们的永动力。请相信,只要我们不畏目前的困难,恒定那一份美丽的梦想,终将看到梦想之花盛放。
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微任务
历史烛照现实
答案 (示例一)文章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际国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也有所泛滥。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示例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好、代表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示例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不能“唯我独尊”。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当面附和、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下属才会发挥出所有的力量。
练透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诚信的人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能:选拔贤能的人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凡百:上百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凡百:所有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振之以威怒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项都是介词,用。
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项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与“为”连用,表被动。
D项连词,就/副词,就是。
3.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项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B项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C项古今义都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D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B项为宾语前置句,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
《谏太宗十思疏》。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并表述意
见的一种文体。
B.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是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
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C.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太宗: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
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通常为“太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它是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错。“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提建议或意见的一种文体。“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的问题的文体”是“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如果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
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希求树木茂盛,堵塞泉源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得分点:“念”,考虑;“安”,安逸、安乐;“厚”,敦厚;“胜”,克服;“塞”,堵塞)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
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得分点:“怨”,怨恨;“人”,人民;“覆”,颠覆;“深慎”,深切戒慎)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
骄傲自满,就应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得分点:“念”,想到、考虑到;“谦冲”,谦虚;“牧”,养;“下”,居于……之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概括的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2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
思虚心以纳下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1
2
3
4
5
6
7
8
9
10
(4)在中国古代,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主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2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注] ①浇讹:浮薄狡诈。②出降:这里指帝王之女出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句意: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乱。“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的后面应断开;“若”是表假设的连词,故应在“若”的前面断开;“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断开。
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表示程度,译为“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治,意为“治理、统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的“治”字含义不同。
C.矜,意为“得意、自大”,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的“矜”字
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字
含义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项正确。表程度,很/与“浅”相对。句意: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B项正确。治理、统治/社会安定。句意: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C项正确。均为“得意、自大”。句意: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蟋蟀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着。
D项错误。原因/交情。句意: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
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
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
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
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错。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的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
11
12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
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
家重臣啊。
“引”,援引;“抑”,抑制;“乃”,才。
12.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①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而达到教化目的;
②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③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而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乱。”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陛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