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良知与悲悯·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二单元
识悲剧价值,明戏剧特征
单元任务群
(一)
1.分析悲剧人物,领悟悲剧价值。
2.深入把握戏剧特征。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分析悲剧人物,领悟悲剧价值
活动一 分析悲剧人物
1.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指出本单元三篇戏剧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梳理他们的人生遭遇、所处的多重冲突,探究“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完成下表。
悲剧人物 性格 所处冲突 人生遭遇 “有价值的东西” 结局 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窦娥
坚贞、善良、孝顺、刚强,最终走向反抗
与恶霸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与黑暗官府的冲突;与婆婆观念的不合
因为父亲潦倒而被卖给蔡婆婆,又因婆婆软弱而招致杀身之祸
善良的生命、正常的家庭
善良的生命被摧毁,家庭破碎
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无法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抗
悲剧人物 性格 所处冲突 人生遭遇 “有价值的东西” 结局 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鲁侍萍
勤劳、善良、自尊
与周朴园的冲突;与鲁贵内心疏远
被周朴园抛弃,后带着孩子嫁了两次
青春、爱情、家庭伦常
被始乱终弃,家庭破碎
与周朴园阶级差异明显,为大家族所不容
悲剧人物 性格 所处冲突 人生 遭遇 “有价值的东西” 结局 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哈姆莱特
敏感、悲观、忧郁、谨慎,崇尚理性,推崇人文主义
与叔父的矛盾;与奥菲利娅父亲及哥哥的冲突
叔叔弑父娶母,恋人遭遇不测
亲情、爱情、生命
失去家人与爱情,在决斗中中毒剑身亡
性格过于审慎、忧郁,无法与社会掌权者相抗衡
活动二 领悟悲剧价值
2.请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
答案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1)窦娥与哈姆莱特两位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从中也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悲剧侧重于外在冲突,即人与社会的冲突;而西方悲剧更侧重于内在冲突,它反映的经常是人与无法抗拒的力量——包括命运、性格等的冲突。
(2)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洗刷,也让这出悲剧带着大团圆的意味,突出了中国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感化作用。而哈姆莱特走向了复仇,最终不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母亲,还献出了生命。相比之下,这出悲剧可以说是一悲到底。
(3)西方传统戏剧中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当观众仰望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地位与能力的主人公在命运、社会面前据理力争,却也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时,总会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
任务二 深入把握戏剧特征
活动一 分析关联,把握戏剧特征
1.学习戏剧,就要紧紧抓住戏剧的基本特征。请扣住戏剧特征,抓住三篇文本的关联,深入体会其特征,完成下表。
篇名 戏剧形式 人物塑造手段 戏剧语言 异 同
《窦娥冤(节选)》
《雷雨(节选)》 《哈姆莱特(节选)》 戏曲
话剧
话剧
唱词,兼用对话与动作描写
对白(对话),兼用动作描写
抒情性
潜台词丰富
诗化
个性化
对白、独白
活动二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戏曲,写出体会
2.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本单元的《窦娥冤》就是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学习中你体会到戏曲的独特魅力了吗?不妨查阅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还可以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片段,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答案 (示例)
中国传统戏曲的含蓄蕴藉之美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曾为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所陶醉,认为“中国戏曲对表演的处理非常高明”。他觉得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鲜明而不过火。从审美特征上看,布莱希特所说的高明之处,其实就是中国戏曲的含蓄蕴藉之美。而这种表演上的含蓄蕴藉在中国古典戏曲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戏曲一向推崇“本色”,追求“天籁”,讲究含蓄蕴藉。可以这样说,从元代杂剧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不少戏曲文学剧本都具有含蓄蕴藉的性格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在刻画人物时,语言的使用就特别符合舞台演出的法则,演员的唱词好懂易记,朗朗上口,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对观众来说也是好懂悦耳,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另外,在演唱过程中,观众没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古典戏曲一贯重视不加雕饰、清水芙蓉的审美特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就是很好的例子。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火辣辣的,但是细察王实甫的剧本,崔莺莺的性格本身,却显得十分含蓄。
在“寺警”之前的几折戏中,在莺莺身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少女那种含蓄的性格美。尽管她在佛殿上初见张生的时候,由于抑制不住心头油然而生的爱慕之情,而对张生投去“临去秋波那一转”(这是热烈大胆的,又是深沉含蓄的)。但整体看来,她给人的感觉依然是腼腆、羞涩、矜持、含蓄。你看红娘将张生在自己面前傻愣愣表白对莺莺的关切告诉小姐之后,莺莺只是笑着说了一句“红娘,休对夫人说”。这一言一笑,实在是极有韵味,耐人咀嚼。为了在红娘面前表现自己对张生这个傻小子根本无意,便极力装得若无其事,甚至仿佛把此君之憨呆当作笑料。然而,既然无意于他,又何须嘱咐红娘不要对夫人说呢?可见,她内心深处也并不平静。作家对莺莺性格的含蓄蕴藉之美,表现得细腻而又准确。
还有一折戏,就是张君瑞闹道场,莺莺性格的表现在这一折戏里也值得注意。众僧人做道场,张生就抓住这个能够见到莺莺的大好机会,忙出忙进十分勤快。其目的是引起莺莺的注意和好感,而莺莺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整折戏仅仅通过莺莺的一句台词就对此做了正面的交代:“(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作家真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然而细细想来,这里面不正蕴含着莺莺对张生又疼又赞又爱的真情实感吗?有这一句也就够了,动人的话语不需多。
除《西厢记》的莺莺之外,《琵琶记》里的赵五娘、《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以及《桃花扇》里的李香君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含蓄蕴藉之美,当然这首先是与作家对于生活中的人物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与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有很大关系。其实,这种审美心理早在《诗经》中就有所体现,比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等。可见,中国人对于这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从远古就已经开始了,并长期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在这种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影响下,我们民族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都具有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对含蓄蕴藉之美的追求就更加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