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观察与批判·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六单元
(2)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13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是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紧凑精练,情节生动,寓意深刻,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俄国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主要作品有小说《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剧本《伊凡诺夫》《三姊妹》《樱桃园》等。
2.背景知识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98年。该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现实。19世纪末期,俄国已经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加强专制恐怖统治,采取一切手段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专制势力纠合起来,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死守着旧有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小人物。
3.知识链接
(1)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除了契诃夫之外,还有莫泊桑和欧·亨利。
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作《漂亮朋友》)等。
欧·亨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2)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批判现实主义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文学,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主要是改良主义,它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一课时 扭曲的人性,病态的社会
学习目标
1.赏析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的人物形象,把握其价值和意义。
2.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把握主旨。
这是一个活像一只箱子的房间,房门紧闭,壁炉嗡嗡叫着,又闷又热;床上挂着帐子,床里被子底下躺着战战兢兢的一个人;风推着关紧的门,正在厨房做饭的老厨子传来不祥的叹息声。一切都那么令人窒息。镜头来到这里,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处细节:这里竟然摆着一幅姑娘的照片,这幅照片在这个房间里显得那样格格不入。
这是契诃夫笔下赫赫有名的别里科夫的房间。祥林嫂死之前,最想确定的事情是魂灵的有无;而别里科夫死之前,有这样一个举动:
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一直到死。我想别里科夫撤下照片的那一刻,他的心情,一定是心如死灰。
情境导入
活动一 欣赏她:画图省识春风面
1.现在我们从这幅照片中的姑娘——华连卡谈起。结合下面的文字,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大家为什么怂恿别里科夫和她结婚?
文本一:
她(华连卡)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
文本二: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文本三: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答案 ①这是一个热情、开朗、自由、快乐、进步,不受束缚,生活在阳光里的姑娘。
②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俩根本不合适。首先带有捉弄的意味,是一种无聊的发泄、津津有味的观望;其次大家寄希望于华连卡能够改变他。
2.华连卡姐弟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①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斗争的人的代表。
②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水火不相容的性格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子”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
③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越出常轨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活动二 暴露他:识得庐山真面目
3.“套中人”,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一种人,他的生活处处皆有“套子”,同时也试图将周围的人与事都牢牢装进这个“套子”里。通读小说,根据别里科夫的肖像、穿着、身份、行为、思想、语言等方面的“套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套中人”的表现,填写下表。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肖像上的“套子” 苍白的小脸,挂着眼镜,脸色苍白/发青,表现了别里科夫时刻阴郁、充满压抑的性格气质。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穿着上的“套子”
身份上的“套子”
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带雨伞,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别里科夫的外表都装在套子里,人格、尊严等也都随之掩盖起来。
教希腊文,歌颂过去,憎恶现实。为了躲避现实生活,为别里科夫选择了一个相对古板的职业,这更贴合他的性格。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行为上的“套子”
思想上的“套子”
语言的“套子”
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连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时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别里科夫的生活都装在套子里,让人感受到行为上的压抑。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类似的表述在小说里竟然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像咒语一样让人感到窒息。
官方禁止的事才觉得一清二楚,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凡是违背法令的事都会惹得他闷闷不乐。别里科夫的这种思想是沙俄制度压迫的产物,而他也让他人产生了难以喘息的压迫感。
4.请概括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案 ①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
②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压抑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他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不堪一击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活动三 揭晓秘密:欲穷千里目
5.别里科夫一生跟两个名词如影随形,“套子”和“乱子”。别里科夫认为哪些具体行为可能会导致“乱子”?
答案 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太太们礼拜六办家庭戏剧晚会;教士们打牌,吃荤;骑自行车;拿着书在街上走来走去,穿绣花衬衫出门,等等。
6.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这些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可能是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答案 (1)①“我们”: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但是,“我们”却非常胆小。“我们”的嘲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比如对两个学生的开除,难道仅仅因为别里科夫的唉声叹气就那么轻易地被降服,轻易地让步?从来不敢正面反抗,不敢说一声不。反抗方式最大胆的莫过于怂恿他结婚和偷偷给他画漫画这样不靠谱的方式。之前十五年的沉闷并非他一人之力。在上上下下都是奴隶的社会里,别里科夫不过是其中被折磨得有些变态的一个代表罢了。
②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为了自保,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
(2)反映了当时俄国沙皇黑暗的专制统治:限制人们的行动,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处在一种白色恐怖当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郭沫若在契诃夫逝世40周年时,发表纪念文章说:“鲁迅的作品与作风和契诃夫的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俄国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群文任务
别里科夫能不能打破他的“铁屋”?
材料二:鲁迅曾经在《〈呐喊〉自序》里有过这样的言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说到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1.别里科夫能不能被唤醒,打破他的铁屋呢?
答案 (示例)不能。虽然他曾经在这屋子里摆过一个姑娘的照片。但是他跟热情、开朗、自由、快乐、开放、进步,不受束缚,生活在阳光里的姑娘华连卡,根本就是背道而驰的两个人。他根深蒂固的旧思想让他不可救药,不堪一击。
2.别里科夫是个典型的“套中人”,鲁四老爷是封建专制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卫道士”。二人相比,你觉得谁更可憎?为什么?
答案 (示例)我认为别里科夫更可憎。原因:他是现行秩序的极力维护者;他在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而一旦他发现可能有损自身之事,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会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这样的无耻行为,在他看来却是善意的通告,是光明正大的“预先声明”,由此可见,他是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深受奴性思想桎梏的可怜虫。(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别里科夫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人物,他凭借着旧制度和旧传统辖制着整个中学乃至全城,何等强大而威风!但同时,别里科夫又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他①_________,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但他还是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整天一副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促狭鬼”的一幅漫画就让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面前,他也②_________;更让人③_________的是,他竟然死在他恋爱对象“哈哈哈”的笑声中。把“强大”和“弱小”融合在同一人物身上,这是小说的荒诞组合之一。
1
2
3
4
5
6
7
9
8
10
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夸张变形的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甚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但作者刻意渲染、夸大变形,让别里科夫就成了漫画人物——一个从生活习惯到思想行为完完全全“装在套子里的人”,( )。
1
2
3
4
5
6
7
9
8
10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9
答案 (示例)①谨小慎微
②不堪一击
③不可思议
8
10
1
2
3
4
5
6
7
9
8
第①处,语境强调“别里科夫在各方面都小心谨慎”,可填“谨小慎微”。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第②处,语境是说“面对柯瓦连科,别里科夫怎么样”,可填“不堪一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第③处,语境强调“使人不能预料,不能想象得到”,可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10
1
2
3
4
5
6
7
9
8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示例)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但作者刻意渲染、夸大变形,就让别里科夫成了漫画人物。
10
1
2
3
4
5
6
7
9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主谓不搭配,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某些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或“有着某些生活习惯的别里科夫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原型”;
二是语序不当,“就”应放在“让”前面。
8
10
1
2
3
4
5
6
7
9
8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而成了“顽固守旧”的符号和代名词
B.从而成了“套中人”的符号和代名词
C.从而成了“顽固守旧”的符号和代名词
D.进而成了“套中人”的符号和代名词
√
10
1
2
3
4
5
6
7
9
选项中的“进而”“从而”是区别之一。进而:连词,侧重于继续往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而:连词,侧重于表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从原文来看表达的是结果,不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从而”。可排除A、D两项。
B项联系上文语境看,“套中人”与前面“装在套子里的人”含义重复。故选C。
8
10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__________________。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
1
2
3
4
5
6
7
9
8
10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_____________,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1
2
3
4
5
6
7
9
8
10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示例)①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
②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
③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10
1
2
3
4
5
6
7
9
8
第①处,根据后文“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介绍节气与饮食的关系,可以推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所以此处可填“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
第②处,根据后文“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可知,是在说明节气变化与色彩变化的关系,所以此处可填“用色彩变化突出(表现)各个节气的特色”。
10
1
2
3
4
5
6
7
9
8
第③处,根据前文“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以及后文说明冬天场景的色彩可知,此处可填“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
10
5.下列句子中的“我们”与文中加颜色的“我们”,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林庚《说“木叶”》)
B.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朱
光潜《咬文嚼字》)
C.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契诃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
D.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钱钟书
《谈中国诗》)
1
2
3
4
5
6
7
9
8
√
10
1
2
3
4
5
6
7
9
8
A、B、D三项与文中加颜色的“我们”都是泛指。
C项中“我们”指“我”和其他与别里科夫有关的人,是实指。
10
6.“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与效果?请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引用这些谚语说明二十四节气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直至今天仍旧不过时,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10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苦 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1
2
3
4
5
6
7
9
8
10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1
2
3
4
5
6
7
9
8
10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嚅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儿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1
2
3
4
5
6
7
9
8
10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1
2
3
4
5
6
7
9
8
10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1
2
3
4
5
6
7
9
8
10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1
2
3
4
5
6
7
9
8
10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他想。墙角上有人站起来,带着睡意咳一咳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1
2
3
4
5
6
7
9
8
10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挠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1
2
3
4
5
6
7
9
8
10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
2
3
4
5
6
7
9
8
10
1
2
3
4
5
6
7
9
8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
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结尾姚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
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C.姚纳多次向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都未成功,本文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
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D.姚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地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姚
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
10
1
2
3
4
5
6
7
9
8
“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错,三次倾诉,或受斥骂,或受嘲讽,或根本没被注意,情景并不相同,但异中有同,都是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10
1
2
3
4
5
6
7
8
9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
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
B.小说以精彩的对话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
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小说善用短句、不完全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
它讲了……”让结尾简洁精练,耐人寻味。
D.作者采用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出
色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
10
1
2
3
4
5
6
7
8
9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错,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
10
9.小说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①“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
②“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
③“苦恼”是小人物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
④“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沙俄统治时期,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
10
10.有评论家评价契诃夫的小说“风格严肃而冷峻”,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①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
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
④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姚纳的悲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