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观察与批判·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六单元
(2)变形记(节选)
第14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工》《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2.背景知识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便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3.名家评点
(1)《变形记》是20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作家阎连科
(2)《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
——作家马克斯·勃罗德
(3)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已达到大师的高度:他写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变形记》这部本世纪伟大完美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
4.知识链接——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纷纭,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观点各方面很不一致,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第一,强调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是危机感和荒诞感。现代主义的共同主题就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与绝望。
第二,深刻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尖锐对立,表现了人的异化这一重要主题。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第四,他们广泛应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等艺术形式和手法,将抽象的思维外在形象化,力求发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一课时 读一部虫形人心的荒诞悲剧
学习目标
1.分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了解变形原因。
2.赏析本文艺术上的“真实”和“荒诞”。
在前一篇课文《促织》中,我们学习了成名的儿子变成小蟋蟀的故事。无独有偶,西方文学史上也有一个著名的人变虫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么这篇课文和《促织》有什么不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变形记》。
情境任务
了解《变形记》,对比东西方“人变虫”故事的异同
活动一 走近角色,了解遭遇
1.查阅相关资料并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为格里高尔制作一份简历。
姓名 籍贯 ② 出生年月 职业
家庭成员 性格特点 主要经历 格里高尔·萨姆沙
不详
不详,约为公元1900前后
某公司旅行推销员
父亲、母亲、妹妹
能吃苦,有担当;不满于现状,但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竭尽全力地工作
成年之前,生活在富裕家庭;成年后服兵役,官至少尉;退役后在自家店里做生意;五六年前父亲破产,店被抵押,为了帮助父母还债,给他人打工,推销布料;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一只甲壳虫
①
③
④
⑤
⑥
⑦
2.甲虫的特点象征着格里高尔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甲虫的特点 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
坚硬的甲 ①
大身躯、多细足 ②
行动困难 ③
人声→虫鸣 ④
笨拙、卑贱 ⑤
弱小 ⑥
人际关系隔膜,自我封闭
不堪生活重负
难以主宰、把握自己的命运
无法交流和沟通、封闭孤独
自卑心理
小人物、微不足道
活动二 分析变形后家人表现,理解变形原因
3.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家人有什么样的反应?
答案 ①父亲指责:“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不安”,“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
②母亲害怕:“随即倒了下去,衣裙在她四周摊了开来”,“没命地往后逃离”,“当她退到桌边时,神不守舍地一屁股坐了下去”。
③妹妹厌弃。
4.格里高尔的家人为什么会这样?你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①原本格里高尔是工作机器,现在没有利用价值了,成了家庭的负担和累赘。
②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丑陋、无情、冷漠。
5.课文从哪些方面揭示了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答案 ①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小说写道:“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②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小说写道:“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活动三 分析艺术上的“真实”和“荒诞”
6.有人评论:“《变形记》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这里的“真实”与“荒诞”?
答案 ①“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使读者感到主人公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②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虫,情节是荒诞的;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中的人变成甲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③这种真实和荒诞交织的手法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同时又使人信服。
《促织》与《变形记》,一个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一个是西方文学的名篇。同样都是“人变虫”,又有什么异同呢?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人物变形前后的经历、家人态度、故事结局三个方面,比较《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的不同点。填写下表。
群文任务
“人变虫”之异同
《促织》 《变形记(节选)》
变形人物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变形前后的经历
家人的态度
故事的结局
变形前是贪玩好奇、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变形后是灵巧的蟋蟀,只有“虫性”,没有人性。
变形前是为了家人的生活,在工作中疲于奔命的小职员;变形后是丑陋的甲虫,但仍拥有人性和情感。
开始是惊讶和痛苦,后一家人一派和谐。
恢复理智,返回肉身,同享荣华富贵。
家人漠视、嫌弃、殴打格里高尔,以他为耻。
在家人的厌恶和自身的绝望中孤单地死去。
2.从社会背景、小说主旨两个方面,分析《促织》和《变形记》之间的相同点。
答案 ①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人的异化。
②由人化虫的设定有着强烈的荒诞色彩,旨在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丑陋。
3.《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喜剧吗?
答案 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解决困难、恢复理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种结局在人世间是无法实现的,而真正的结局可能只是成名一家的破灭,虚幻的想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从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内敛、封闭、羞怯甚至___________的性格,而且还内心____________,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____________,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
1
2
3
4
5
6
7
9
8
10
每个人都可能____________,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
1
2
3
4
5
6
7
9
8
10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软弱 敏感 意蕴 在所难免
B.懦弱 敏感 写照 在劫难逃
C.懦弱 自卑 意蕴 在所难免
D.软弱 自卑 写照 在劫难逃
1
2
3
4
5
6
7
9
8
10
√
1
2
3
4
5
6
7
9
8
第一处,软弱:不坚强。懦弱:软弱,不坚强。二者都有不坚强的意思,但懦弱是指自己的内心很脆弱,受不得半点委屈,软弱是外力施加所表现的行为。文中是指卡夫卡性格的不坚强,应用“懦弱”。
第二处,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自卑: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文中是指卡夫卡内心对外界的感受比较敏锐,应用“敏感”。
第三处,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写照: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文中强调的是对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的描写刻画,应用“写照”。
10
1
2
3
4
5
6
7
9
8
第四处,在所难免: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文中指现代人受到自身处境的影响,难以避免,应用“在劫难逃”。
10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
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林庚《说“木叶”》)
C.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
分耐苦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鲁迅《祝福》)
D.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
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
家的教育历程》)
1
2
3
4
5
6
7
9
8
10
√
1
2
3
4
5
6
7
9
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处境”比喻为“地窖”。A项将“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
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
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中将鱼儿赋予人的思想,是拟人。
8
10
1
2
3
4
5
6
7
9
8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
答案 (示例)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
1
2
3
4
5
6
7
9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中,应在“一种”后加上介词“与”;
二是语序不当,因为主语是“内在生活”,所以衡量的尺度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故正确语序为“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
8
10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悲剧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范畴。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主体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他们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会拼死抗争。这种精神就是所谓的悲剧性。王国维认为悲剧是人的欲望的冲动和这个冲动不可能实现的矛盾。鲁迅认为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1
2
3
4
5
6
7
9
8
10
更多时候,人们往往怕看真正的悲剧,都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满足。不过,很多伟大的作家不想大团圆。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表达着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①老舍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卡夫卡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马尔克斯不想大团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1
2
3
4
5
6
7
9
8
10
4.请结合语段,给“悲剧性”下一个定义。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悲剧性就是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精神。
10
1
2
3
4
5
6
7
9
8
10
抓住关键句“这种精神就是所谓的悲剧性”,这可以作为主干句,“悲剧性就是……精神”。接着寻找是什么精神,从前文来看“悲剧主体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他们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他们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会拼死抗争”,这两个句子可以进行合并,如“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和“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都是说面临的外界环境;
1
2
3
4
5
6
7
9
8
“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则是悲剧主体的具体行动,将这两个句子适当修改,作为“精神”的定语,可概括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的悲剧主体,即使陷入毁灭的境况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拼死抗争的”,最后组合成语言流畅的句子即可。
10
5.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1
2
3
4
5
6
7
9
8
10
答案 ①于是满怀悲悯地创作《骆驼祥子》 揭示美好人性逐渐被动荡时代、黑暗社会磨灭的现实
②于是充满讽刺地写下《变形记》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心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③于是满怀沉痛地写出《百年孤独》 记录下拉丁美洲与苦难孤独斗争失败的历史
6.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
(1)《变形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9
8
10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
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2)卡夫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9
8
10
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
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1
2
3
4
5
6
7
9
8
10
解答本题可先确定主干句,(1)(2)小题说明的对象不同,故主语也就不同,因此确定主干句的时候也有所差别。第(1)题是以《变形记》为主语,故应确定主干句为“《变形记》是西方现代小说”,第(2)题是以卡夫卡为主语,故应确定主干句为“卡夫卡是作者”,然后把其余的信息转化为修饰性短语(定语和状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即可。另外,在变换句式的时候,可以删除重复性的词语。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错死了的画家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很久以来,四十六岁的著名画家鲁乔·普莱东扎尼隐居在维梅尔卡特乡下的别墅里。一天早晨,他打开报纸,一见第三版右下方一个横贯四栏的标题,不禁惊呆了:《意大利艺术界的损失——画家普莱东扎尼逝世》。
1
2
3
4
5
6
7
9
8
10
标题之下黑体字的按语:维梅尔卡特二月二十一日夜间消息:画家鲁乔·普莱东扎尼短期患病后,因医治无效,于两天前逝世。据死者生前意愿,去世消息在他大殓后才发布。
再下面是一篇充满赞扬之词的悼文,约占一栏,由美术批评家焦万尼·斯特方尼署名。还有去世者的一帧约二十年前拍的照片。
普莱东扎尼目瞪口呆,以为自己眼花了,又把悼文浏览了一遍。尽管看得快,还是在捧场的形容词之间到处辨出一些恶毒的语句。
“马梯尔德!马梯尔德!”普莱东扎尼喊道。
“什么事?”他妻子从隔壁房间答应。
1
2
3
4
5
6
7
9
8
10
“快来!快来!”他求她说。
“等一等,我正在熨衣服。”
“我叫你过来呀!”
听到他的声调如此惊慌,马梯尔德放下熨斗,跑了过来。
“你看,你看。”画家把报纸递给她,哭也似的说。
她接过报纸一看,脸色变得苍白,然后以妇女所特有的莫名其妙的逻辑突然放声恸哭。“哎呀,我的鲁乔,我可怜的鲁乔,我亲爱的!”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
这情景使丈夫恼火了,“马梯尔德,你疯了吗?”
1
2
3
4
5
6
7
9
8
10
马梯尔德立即止住哭,瞧瞧丈夫,神色坦然了。接着像刚才感到自己成了寡妇而轻率地哭泣一样。她想到了事件诙谐的一面,又突然纵声大笑起来。
“够了!够了!”他怒气冲冲地咒骂着,“你不明白吗?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现在报社社长居然开这种玩笑,他可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普莱东扎尼赶到城里,直奔报社。社长殷勤地接待他。
“亲爱的大师,请坐。不,不。那张小沙发更舒服些。抽烟吗?……这种打火机老打不着,真糟糕……烟灰缸在这儿……请您讲吧: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1
2
3
4
5
6
7
9
8
10
普莱东扎尼惊诧不已。
“是……是……今天的报纸……第三页……有我的讣告……”
“您的讣告?”社长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折起的报纸,打开一看,顿时明白了,稍稍有点窘,但马上恢复常态,轻轻咳了几声。
“哦,哦,哦,出了个小毛病,是吗?和事实有点出入……”
普莱东扎尼按捺不住了。
“出入?”他吼叫着,“你们把我杀了,把我杀死了!”
“是啊,是啊,”社长冷静地说,“也许……我们这么说吧……这则消息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意图……从另一方面说,我希望您能正确地评价我的报纸对您的艺术所作的赞扬……”
1
2
3
4
5
6
7
9
8
10
“什么赞扬?你们把我毁了,全毁了。”
“唉,我不否认有些不确切之处……”
“你们说我死了,而我活着……您却仅仅说成是不确切!简直可以把人逼疯。我正式要求你们在报上同一地方登一篇更正声明。我保留要求你们赔偿损失的权利!”
“损失?不过,我亲爱的先生,”他从称呼“大师”降格为普通“先生”,这是个不祥之兆,“您马上要鸿运高照了还不知道?”
“鸿运高照?”
“是啊,鸿运高照。一位画家死后,他的作品的价格就会立即上涨。我们并非有意地,是啊,并非有意地帮了您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忙。”
1
2
3
4
5
6
7
9
8
10
“那么我……我就该装死啰?……就该销声匿迹?”
“那当然,如果您愿意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天啊,您总不会放过这机会吧?……您考虑一下:办个像样的遗作展览会,好好地鼓吹一番……我们这一方要尽力为您宣传……也许能做成几百万的生意,也可能是几千万,我亲爱的大师。”
“那我呢?我得远离尘世?”
“请告诉我:您也许有个兄弟吧?”
“有啊。他在南非。”
“好极了。他的面孔像您吗?”
1
2
3
4
5
6
7
9
8
10
“挺像。不过他留胡子。”
“太妙了!您也把胡子留起来。您就冒充您的兄弟!一切都会十分顺利……您听我说:最好听其自然……以后您会明白的……更正声明之类……我就不知道最终对谁有好处……”
对这件事他无法不答应。他回到乡下别墅,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听凭胡子生长。他的妻子服丧,朋友们都来看望她,服丧对她很适宜。接着顾客纷纷登门:有商人、收藏家、有生意头脑的人。那些以前难以卖到四五万的油画,现在卖二十万是轻而易举。于是普莱东扎尼在他的密室中不断地创作,一幅又一幅画,当然他作画的日期提前了。遗作在城里展出了,获得极大的成功。除去一切开销,净赚五百五十万。
1
2
3
4
5
6
7
9
8
10
一个月以后,他的胡子已经长得足够浓密了,就冒险外出,自称普莱东扎尼的兄弟,从南非归来。他戴上一副眼镜,模仿外乡人的口音。人们纷纷说:他们兄弟俩真像啊。
在一次散步时,他出于好奇,一直走到公墓。在他家族的祭堂里,一位石匠正在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板上刻他的姓名以及生卒年月。
他跟石匠说他是死者的弟弟。他用钥匙打开铜门的锁,走到地下墓室。亲属的棺材一只叠一只。真多啊!有一具是崭新的,漂亮极了。他看到棺木的铜牌上写着“鲁乔·普莱东扎尼”。
棺木的声音说明里面是空的。还好。(有删改)
1
2
3
4
5
6
7
9
8
10
1
2
3
4
5
6
7
9
8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画家死后,他的作品的价格就会立即上涨”反映了当时社会艺
术鉴赏的病态心理,批判意味明显。
B.画家对社长的策划与安排“无法不答应”,可见画家不惜以“死”换
取更多的钱,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
C.小说通过“错死”这一事件讽刺了画家为了眼前的金钱利益而丧失做
人的尊严。
D.小说将画家与妻子对“错死”一事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表现了画家妻
子处事泰然的品质。
√
10
1
2
3
4
5
6
7
9
8
“表现了画家妻子处事泰然的品质”错,结合原文“她接过报纸一看,脸色变得苍白,然后以妇女所特有的莫名其妙的逻辑突然放声恸哭”可知,“画家妻子”对“错死”一事也感到惊慌失措,而非“处事泰然”。
10
1
2
3
4
5
6
7
8
9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错死了的画家”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错死”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具有荒诞性的事件作为开头,逐步展开情节,设计巧妙,引人
入胜。
C.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语言细腻、典雅,富
有表现力。
D.本文中大量对话的使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刻画更为
生动。
√
10
1
2
3
4
5
6
7
8
9
“典雅”错,从原文“我就该装死啰”“真糟糕……烟灰缸在这儿……请您讲吧: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等内容可知,本文的语言通俗流畅且富有表现力。
10
9.小说结尾处“还好”二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①“还好”可以理解成还好棺材里是空的,自己并没有真的死掉。
②“还好”也可以理解成画家感叹还好听了社长的安排,假死还挣了大量的钱财。
③“还好”是对自己作假没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的感慨,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直指批判人性堕落虚伪的主题。
10
1
2
3
4
5
6
7
9
8
10
①“还好”就是还不错,文章一开始就告诉人们画家已经“死”了,按常理来讲,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死去,故“还好”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还好棺材里没有自己,自己并没有真的死掉,还好端端地活在这人世间。
②当画家知道自己没死却无端被报社发布去世消息之后很是气愤,然后跑去报社找社长理论,最终却被社长说服,听从了社长的安排,故这里的“还好”可以理解成画家感叹还好听了社长的安排,假死之后靠着卖画赚了不少钱财。
1
2
3
4
5
6
7
9
8
10
③画家听从了社长的策划与安排,最终不惜以“死”换取了更多的金钱,此时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还好”是作家对自己作假却没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的感慨,最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同时点明了批判人性堕落虚伪的主题。
10.小说家迪诺·布扎蒂被称为“意大利的卡夫卡”。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但在写法上并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
2
3
4
5
6
7
9
8
10
1
2
3
4
5
6
7
9
8
答案 ①“异化”形式不同(情节不同):《变形记》的“异化”是主人公变成了虫;而本文中主人公在外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内心思想发生“异化”。
②表现手法不同:《变形记》里的“异化”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而本文则是用更为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娓娓道来。
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不同:《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异化”成虫,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而本文中的“异化”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物心理精神上的变化,主人公普莱东扎尼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有着人形却没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10
1
2
3
4
5
6
7
9
8
10
①“异化”形式不同:《变形记》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下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是主人公变成了虫;而本文中主人公最终还是人,他在外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内心思想发生“异化”,体现的是人性的贪婪。
②表现手法不同:《变形记》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其中“异化”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深刻地表现了西方社会里人的异化;而本文则是用更为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叙述故事的手法娓娓道来,引人注意。
1
2
3
4
5
6
7
9
8
10
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不同:《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工作勤奋,心地善良,后来变异成为一只甲壳虫,家人对他态度冷漠,最终悲惨死去,格里高尔“异化”成虫,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而本文中的“异化”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物心理、精神上的变化,通过对报社错误发布普莱东扎尼的讣告后,在社长的劝说下,普莱东扎尼为了金钱将错就错的事情,讽刺了那些为了眼前的金钱利益而丧失了尊严的人,批判了主人公普莱东扎尼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有着人形却没了人性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