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使命与抱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五单元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0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经济支持。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独自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同时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1889年,恩格斯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2.背景知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了。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悼词。
3.知识链接——悼词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逝者表示哀悼、缅怀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和职务。
(2)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3)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分为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
(1)宣读性悼词
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逝者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常是“在××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
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①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
②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及其享年。
③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
④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⑤最后另起一段,写“××同志永垂不朽”或“××同志千古”。
(2)书面体悼词
书面体悼词是指在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章。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其某一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一课时 述功德致敬意,以真情表哀悼
学习目标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理解马克思的贡献和人物形象,以及恩格斯在悼词中表现的情感。
你了解马克思吗?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表达我们的敬意。
情境任务
走近马克思,倾听悼念之声
这是位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就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现在,让我们走近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倾听恩格斯的悼念之声。
活动一 把握文体,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字。悼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请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内容特点,概括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段落 概括内容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第1段
2~7段
8~9段
交代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时的情况,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对死者的一生作简要评价,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
歌颂死者的品德,表达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之情,并劝慰死者的亲属,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与号召。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1)设置纲领性的重点段落,体现结构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文章第2段是全文的“纲”。第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7段;第二个“对于”,从革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段。
(2)过渡段与过渡句的运用,使各个段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全文来看,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看,一般都用了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之间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井然。
活动二 品味语言——述其哀
3.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安葬马克思的那个日子,设身处地感受恩格斯痛失亲密战友的心情。马克思、恩格斯相识于巴黎,40年间,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携手,一起面对生活艰辛,一起经历政治风雨,不离不弃。面对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揣摩文章第1段内容,分析恩格斯是如何“述其哀”的?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答案 ①“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得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也可见其悲痛之深。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而言,以及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如此非同寻常,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②“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③“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用了“讳饰”的手法,也切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暗含了作者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④“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之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⑤“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情感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活动三 概括功绩——赞其功
4.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来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对照文章主体部分,梳理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答案 (1)理论贡献:①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④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实践贡献: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活动四 明确主旨——颂其德
5.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歌颂了马克思的品格,请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恩格斯歌颂了他的哪些品质。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答案 通过“最”字能感受到马克思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使用了对比手法,其敌人对他的诽谤、诅咒与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答案 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和胸怀,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3)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案 使用了对比手法。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比。他有敌人,但都是无产阶级的大敌,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心私念。体现出马克思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精神品质。
6.与一般悼词不同的是,本篇悼词最后一段中恩格斯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将”字,为什么呢?
答案 恩格斯用这个字是经过斟酌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论还没有认可,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所以恩格斯加上一个“将”字,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悼词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结,既表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也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要继续奋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结合两篇演讲词,并查找相关资料或参考下面的材料,写一首题为《致马克思》的现代诗。
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瘟疫等灾害的发生,首先遭殃的是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健康状况得不到保障,生产资料会进一步丧失,从而造成工人的赤贫和人口的相对过剩。而这一切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密不可分。在工人阶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产阶级也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如发生于1845年的英国和爱尔兰的马铃薯病灾,导致3年农业歉收和1847年全欧经济危机爆发,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导火索。
微任务
致敬伟大革命导师
材料二:欧洲的1848年革命,是指1848—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了大部分承诺的改革。
答案 (示例一)
致马克思
一个名字
掀起时代的巨浪
一部著作
点燃革命的火种
一种主义
为民族解放领航
你
是伟大的精神领袖
是智慧的哲学先导
是无数工人阶级的心之所向
致马克思
历史的谱写者啊
你用你的真知灼见
为历史提供崭新的可能
向人们证明
历史从不被定义而只能被创造
人生的启迪者啊
你用你崇高的哲学智慧
(示例二)
为身陷囹圄的人民送去光亮
带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此刻
看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
走向独立解放
看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我只想歌颂您
不只为您的丰功伟绩
更为您的闪耀信仰
您的思想结晶
在时光的年轮里
永不褪色
那一帧帧工人运动影像
一座座工人运动纪念馆
都是在您智慧思想的启迪下
在辽阔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留下的一座座
永垂不朽的丰碑
练透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被誉为刚刚过去的一千年之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千年
①___________的人类社会,曾先后出现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批批科学巨匠,产生过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罗素等一代代思想大师。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 ),并且这个评选结果是由资本主义为主流的西方国家来评定的,原因何在?西方发达国家正是能够从人们的批评中发现政府的问题,从而不断改革,发展自己。马克思对西方社会的缺点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独到的。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65年的人生岁月,马克思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以洞若观火的锐利眼光和②____________的思维方式,通过《资本论》等理论著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的缺陷有一针见血的认识,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因此被一直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
因此,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样具有③____________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9
10
11
答案 (示例)①波澜壮阔
②卓尔不群
③高瞻远瞩
8
1
2
3
4
5
6
7
9
10
第①处,语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第②处,语境强调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可填“卓尔不群”。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
第③处,语境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远大警示意义,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
11
8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答案 (示例)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一直被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批判的经典。
1
2
3
4
5
6
7
9
10
11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提出”与“规律”搭配不当,可改为“揭示”;
二是“马克思主义”与“因此”语序不当,因为前后主语不同,所以应把连词“因此”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面;
三是“被一直……”语序不当,应改为“一直被……”。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他
们许多
B.可是,在此次评选的千年思想大师,他们得的票数远远落在了马克思
的后面
C.然而,在此次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他们的得票数都远远落在了马
克思的后面
D.可是,在千年思想大师的评选中,马克思的得票数都远远超过了他们
许多
√
1
2
3
4
5
6
7
9
10
11
根据上句“他们都曾对人类进步产生过深刻影响”可推断下一句的主语应为“他们”,排除A、D两项;
“在……中”固定结构作提前状语,排除B项。故选C。
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革命导师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亲自做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1848年《宣言》发表后,在45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在用实践来检验它。《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又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新实践的不断检验,包括新的历史事实的发现,曾对《宣言》的个别论点作了修改。例如,《宣言》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的《宣言》英文版上加了一条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1页)这是因为,《宣言》发表以后人们对于社会的史前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摩尔根的调查研究证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一个很长的无阶级社会,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②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作了这个说明,修改了《宣言》的旧提法。《宣言》还有一个说法,说到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推翻资产阶级。1872年,两位革命导师在他们共同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说明十分重视,他认为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的修改”。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符号有误,修改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B.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C.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D.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9页)”
√
1
2
3
4
5
6
7
9
10
11
画线部分属于“明确指出”的内容,前面已经有了冒号和双引号连用,可见是直接引语,整个引文出处应该放到双引号外边,排除C、D两项;
画线部分属于引文里面的引用,里面的引语应该用单引号,排除B项。故选A。
8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答案 (示例)①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并非从来就有的
6.请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人为制造马恩对立的状况,我们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去剖析辨别把握这些“新发现”“新观点”的目的与实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要不加鉴别地去追捧吸收,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答案 借用恩格斯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应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文段前半部分是对恩格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言论的使用,属于引用论证。论证的重心在后半部分,“不能一味否定”“不要不加鉴别”可以总结出“批判地继承”或“创造性地继承”,根据“而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总结出“立足现实”。由此可知,后半部分可以概括为“立足现实,辩证地分析与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历史与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颇具特色、富有深度的发展哲思与民生智慧,这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积淀的卓识与思辨,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独具的文化优势。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共享发展深刻诠释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向,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历史性完成,不仅破解了如何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现代化建设跃升的世界性难题,也在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视域中体现为对中国文化哲学及民生思想自“小康”到“大同”的升华与修缮。“大同”和“小康”一直以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理想和发展追求,其“皆有所养”“以设制度”的思想内核与价值旨趣同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相契合。纵观中国传统社会“大同”思想的衍化脉络,从孔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构想,到朱熹、二程“为政以德”“义利之辨”以及“安养人民,以厚其本”的哲学阐析,乃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明晰映现“大同”概念在不断演变,被时代赋予更多的思想意蕴,孕生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共享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向往,涵盖了建构分配公正平等共享社会形态的政治意向和民生图景。与之相应,“小康”概念同样得到丰富拓展,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已经从“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言辞中焕然一新,转变升华为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蓝图、建设历程和现实任务的重要概念,成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话语,完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典范,澄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广大的民族文化源流和价值基础。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展现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等治世观、民生观和发展观中,体现了对“大道之行”“以民为本”等文化价值追求的赓续和发扬。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共享发展的确立贯彻,又能够被概括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方法要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精华的内在联结有机结合,彰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民族治世观、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发展观和民生观赓续转化的高度文化自信;从人类文明发展与民族文化赓续的历史实践高度来看,共享发展深切蕴含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求索现代化的恢宏历史叙事,凸显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蔚为大观、兼收并蓄的风格气派,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恒志笃行,为万世开太平、追求世界大同的高尚品格和历史担当。
(摘编自白兮《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
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基于共享发展的理论》)
1
2
3
4
5
6
7
9
10
11
8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
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其进入中国后
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
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1
2
3
4
5
6
7
9
10
11
√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A项“只能”错。材料一第1段是“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选项把“不能不”转述成“只能”。
C项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可知,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的理论依据是“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D项“实现了伟大复兴”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并与新发展理念的各项构成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可知,表述不是完成时。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
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
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
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
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
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
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项“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此不能推出“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这一结论。
B项“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错,由材料二推出的结论是“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亦必然会趋同于统一的民族情感、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当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项“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错,由材料二第3段“以传统文化政治智慧、民生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资源等为源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创造创新”可知,文中说的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念走向创造创新的源泉”。
9.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
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2
3
4
5
6
7
9
10
11
√
8
1
2
3
4
5
6
7
9
10
11
材料二是基于共享理念谈“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D项“天下为公”与这一观点最契合。
A项强调勤奋学习或者亲自实践的重要性。
B项强调人的修养、礼仪的重要性。
C项强调领导者或管理者品行端正的重要性。
8
10.“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1
2
3
4
5
6
7
9
10
11
答案 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以人为本”理念被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收,实现了相互融合、发扬光大。
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及其“以人为本”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民本思想有高度契合性,得以在相互融合中持续发扬光大且变成现实。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被称为“中国式”的原因。
答案 ①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结果。
②追求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