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6 23:1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一单元
(3)庖丁解牛
第1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庄子》核心思想
(1)哲学上,提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即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3.背景知识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4.读准字音
(1)庖丁(páo)
(2)膝之所踦(yǐ)
(3)砉然(xū)
(4) (huō)然
(5)大郤(xì)
(6)大窾(kuǎn)
(7)肯綮(qìnɡ)
(8)大 (ɡū)
(9)硎(xínɡ)
(10)怵然(chù)
(11)謋然(huò)
(12)踌躇满志(chóu chú)
一课时 道近乎技,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
学习目标
1.文从字顺,理解字词句。
2.分析庖丁的人物形象,理解“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里,“匠星”闪烁的光芒仍旧耀眼。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着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何为“大国工匠”?我们也许能从“庖丁”和“庖丁解牛”里窥见一斑。
情境任务
他凭何当称“大国工匠”?
活动一 理解和探究字句含义
1.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加颜色词语的意思。
(1)膝之所踦,砉然向然:______
(2)奏刀 然,莫不中音:____
(3)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______
(4)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______
(6)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______
(7)官知止而神欲行:__________
(8)善刀而藏之:____________
抵住

节奏
同“盍”,何、怎么
超过
接触
精神活动
这里指揩拭
2.有人认为,“每至于族”的“族”并不是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应解释为“族庖”。“吾见其难为”应解释为“我看他做得艰难”。之后直至段末,都是写族庖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答案 不赞同。因为“每至于族”前有个“虽然”,可见此处为转折,后面写自己尽管技艺高超,但也小心翼翼。若后面是写族庖的文字,那此处的“虽然”就讲不通了。
3.“如土委地”的“委”字,课本中解释为“散落,卸落”,有的译本则将其解释为“堆积”。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加合理?
答案 解释为“散落,卸落”更合理。“散落,卸落”是动态的,而“堆积”是静态的。前面的文字是“謋然已解”,“謋”指迅速裂开的声音,“如土委地”解释为“像土卸落在地上”与之呼应。
活动二 解读庖丁的“大国工匠”精神
4.经网友投票,庖丁当选为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之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庖丁当选的原因。
答案 ①他有高超的、炉火纯青的解牛技艺。解牛甚至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带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他有着严谨的态度,以及始终如一的谦虚谨慎。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③他始终心无旁骛、专注、注重细节。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扰乱也不能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④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从不放弃。他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加上之前的解牛岁月,庖丁解牛的时间已经至少有二十年。但他从未中断,始终如一地坚持。
⑤他注重精神上的收获,注重精神的富足,充满自信。庖丁表演完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可见他以我为尊,充满自信。
⑥他懂得思考,懂得超越,懂得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
5.庖丁是通过几个阶段达到此境界的?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第一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②第二个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③第三个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利用规律)
6.请你为庖丁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使用第二人称,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 (示例)大道三千,皆出一门。您是大梁良庖,技在解牛。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游刃有余的刀法背后,是您脚踏实地、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您技进乎道、超然自信的人生信念。您手中挥舞着的,那十九年亮如闪电的快刀,是我们人人都该追寻的“道”。善哉,庖丁之技!妙哉,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一文蕴含多种“道”,试加以探究。
1.[解牛之“道”]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道”的词语,并解释其意。
微任务
由“庖丁解牛”把握“道”意
答案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解牛的关键。“天理”是庖丁解牛时依据的自然规律。他依据牛的结构规律解牛,避开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游刃于骨节间的空隙处;即使已经得“道”,仍心存戒惧,谨慎从事。
2.[养生之“道”]结合下面的材料,由解牛之道品悟“养生”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_________。(总结补充)
补充资料:
(1)展示战国时期国势图。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处于中原地区,属于“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2)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答案 社会也有其“天理”,纷繁芜杂的社会就好像筋骨交错聚结的样子,人生于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避开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不强行、不妄为;即使已经得“道”,也不能得意妄为,这样才能“保身”“全生”。
3.[寓言之“道”]这篇寓言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①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
②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谨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砉然向然 同“响”
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批大郤 同“隙”,空隙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天理 依乎天理 古义:文中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固然 因其固然 古义:文中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 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难为 吾见其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行为 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岁 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月 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厚 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分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释,解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消除,免除
族 族庖月更刀 形容词,众
每至于族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 名词,类
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动词,看
视为止,行为迟 名词,目光,眼睛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乃 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代词,这样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副词,就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副词,才
屠乃奔倚其下 连词,于是
乎 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
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 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 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表比较
不拘于时 介词,相当于“被”
练透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一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乃中《经首》之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A.
方今之时
且知方也
B.
族庖月更刀
士大夫之族
C.
因其固然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项均为“本来”。
A项名词,节奏/动词,聚集。
B项副词,当/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C项众/类,人。
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每至于族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视为止,行为迟
D.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项古今义均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A项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B项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C项古义,两个词,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A.
牛何之
始臣之解牛之时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项均为介词,用。
A项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B项动词,往/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连词,表转接/表修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如土委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且焉置土石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手之所触
C.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风乎舞雩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项均为助词,构成“所+动词”的名词性短语。
A项好像/或者。
B项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之”。
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在。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它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①___________,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便是其中的代表;也不缺少名种精美的制造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这些“中国制造”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②____________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③____________、一丝不苟的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示例)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①处,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填“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第②处,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填“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③处,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是匠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填“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示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删掉“发挥”;
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精彩的故事”;
三是“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改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1
12
答案 排比修辞。
表达效果: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②表述全面,条理清晰;
③增强语势,强调内容,有力地诠释了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具备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①。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②征,其征也不征。明者唯为之③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节选自《庄子·列御寇》,有删改)
[注] ①刍:刍草。叔:同“菽”,大豆。②征:应验,可信。③之:代指外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舐痔A者得B车C五乘D所治E愈F下得G车H愈多I子J岂治K其L痔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句意: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赏的车越多。先生您难道治疗他的痔疮了吗?



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车百乘”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两句中的“益”
字含义不同。
B.闾,指里巷、住处,也指户口编制单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文中
是前者的意思。
C.“吾葬具岂不备邪”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
义相同。
D.“在上为乌鸢食”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两句中的
“为”字含义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项增加/更加。
B项正确。
C项齐备、齐全/具备。
D项被/替。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商得到车辆回到宋国后,就去嘲笑庄子,说庄子住在穷街陋巷,穷
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
B.有人从宋王那里得了十辆车子,就向庄子夸耀。庄子跟他讲了穷人得
珠的故事,意在说明得车未必是件好事。
C.庄子拒绝弟子为他厚葬,认为把天地当棺椁,把日月当双璧,把星辰
当珍珠,把万物当殉葬品,就是最好的葬礼。
D.神人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
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错,应该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11
12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见面就能使大国之君醒悟而使跟随的车子多达一百辆,这是我
擅长的。
“悟”,见面;“从”,使动用法,使……跟随;“长”,擅长。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
“牺”,祭祀;“文绣”,纹彩锦绣;“食”,喂。
12.从原文叙述的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①不慕名利,淡泊明志。曹商向庄子炫耀车辆,楚人聘请庄子,都可见其淡泊之心。
②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庄子从宋国的危机中预判到,从宋王那里得到车辆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③顺应自然,追求平等。庄子看淡生死,拒绝厚葬,主张顺应天地,平等看待万物。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曹商去的时候,宋王赐了他几辆车子。(曹商在秦国对秦王百般献媚)秦王大为高兴,赏赐了他上百辆车子。曹商返回宋国,见到了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这是我干不了的;一见面就能使大国之君醒悟而使跟随的车子多达一百辆,这是我擅长的。”庄子说:“秦王生病征召医师,如果能够把痈疖和痤疮中的脓水挤出来的,赏赐马车一辆;如果有能舔干净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治的患处越卑下,赏的车越多。先生您难道治疗他的痔疮了吗?(不然)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车呢?您还是赶快走开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有个人拜见宋王,宋王赏赐(他)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夸耀。庄子说:“河边有个贫困家庭,靠编织芦苇用具过生活,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珍珠。他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锤破它!这价值千金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骊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得到珍珠,一定是遇到骊龙在睡觉。假使骊龙醒来,你还能活着回来吗?’现在宋国危机深重,不止于九重的深渊;宋王的凶猛,不止于骊龙。你能得到车子,一定是遇到他迷糊的时候;假使宋王醒来,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楚国有人来聘请庄子,庄子回答使者说:“你见过祭祀的牛吗?披着纹彩锦绣,喂着刍草、大豆。等到把它牵入太庙去,要想做头无人豢养的牛犊,怎能办得到呢?”
庄子临死,弟子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我的棺椁,用日月做我的双璧,星辰做我的珍珠,万物做我的殉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啄食老师的尸体。”庄子说:“在上面让乌鸦和老鹰吃,在下面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用不公平的方式来显示公平,这种公平其实并不公平;用不能验证的事物来求验,这种验证不能算验证。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神人则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聪明人比不上神人已经很久了,而愚蠢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他的功效只是表面的,这不是很可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