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归雁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归雁
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②,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③云行来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④,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曹:辈
③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④缴:箭上的细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不同,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抑郁之情与飘零之感。
B.颔联中借“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结构上照应首联“天涯迢递”,指出归雁行程之远,旅途辛劳。
C.颈联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写出“归雁”夜晚栖息时时防备,处处小心,描绘出雁群所处的恶劣环境,暗寓归雁的悲剧色彩,诗句意味深长。
D.本诗没有对“归雁”的具体形象与生活环境的摹写,而是通过对归雁“北走南征”的感叹,来表达诗人对自身际遇的人生感悟。
2.本诗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征雁
钱起①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余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归雁
钱起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征雁》颔联与杜甫《登高》一样,运用了“急风”这一意象来营造凄伤氛围。
B.《送征雁》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乡愁满目生”点出了大雁“独南征”的原因。
C.《归雁》“水碧沙明两岸苔”是对潇湘的具体描写,说明潇湘水暖食足,环境舒适。
D.《归雁》“二十五弦”句借用湘水女神月夜鼓瑟寄托哀思的典故来表达羁思乡愁。
4.诗题“送征雁”妙在着一“送”字,若在诗题“归雁”前加一字,你会选择何字?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①
杜甫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②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③流落羽,行断④不堪闻。
【注】①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四川,欲由水路辗转返乡;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②清:清水,在河南。渭:指渭川,在陕西。③伤弓:被弓箭所伤之鸟。④行断:指大雁离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大雁作为候鸟,在大雪来临之前离开胡地,在将要开花之时又离开湖南北归。
B.看到洞庭湖畔振翅高飞一路向北的雁群,诗人猜想,它们不久将会飞过清水和渭川。
C.诗人遥想塞北的春天将要逝去,而滞留在塞北的大雁,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
D.本诗以“归雁”为题,虽然诗句中没有一个“雁”字,却处处紧扣着“雁”而展开。
6.诗人为什么认为大雁的鸣叫“不堪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两首(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比喻家乡。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第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C.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的一片衷情。
D.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8.全诗塑遣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B.作者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
C.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
D.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直率。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10.诗中“雁”的形象具有暗示性,请分析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1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12.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请简要说明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雁二首①(其一)
陈师道
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
宁为宝筝柱②,肯作置书邮③。
远道勤相唤,羁怀误作愁。
聊宽稻粱意,宁复网罗忧。
【注】①《归雁二首》是陈师道晚年的作品。诗作于元符三年的秋天,这年正月,宋徽宗即位,七月,诗人任棣州州学教授,此时尚未赴任。②宝筝柱:即筝柱,“宝”是修饰语。筝柱斜列,颇似归飞的雁行。③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御史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弧矢”代指弓箭,此处意为射雁;“潇湘万里秋”是说潇湘万里,又是一年的深秋了。
B.颔联上句说雁宁可做筝柱,排列成行飞回潇湘;下句借用杜甫诗句,表示雁有为人传书之意。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飞行时成群结队,互相呼唤,如果失散就会羁留于中途,愁思满怀。
D.“聊宽”和“弧矢”相呼应,“网罗”和“潇湘”相呼应,庆幸南归潇湘后解除了稻粱之虑和网罗之忧。
E.这是一首咏物诗,着重用实笔写雁归之意,句句写归雁,句句切思归之情,暗寓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14.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归雁”之“归”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
陈师道
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
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
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
知时如有信,决起【注】亦相亲。
【注】决起:断然飞起。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句句围绕着归雁而写,但句句又直切思归之情。
B.“作计胸怀早”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雁对归来早在心中有了打算。
C.“固为阴岭雪,不尽洞庭春”两句用推测的语气来写雁去留的原因。
D.“知时如有信”写雁是知时鸟,人们看到北雁南飞,就有了归家的信心。
E.本句用雁的归飞反衬人的思亲之情,照应了首句的“作计胸怀早”。
16.“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两句在形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D2.本诗首联以物喻人,借归雁抒发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感慨;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没有对‘归雁’的具体形象与生活环境的摹写”错误,本诗颈联和颔联描摹了“归雁”的形象和生活环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以物喻人。首联“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表达了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是以物喻人。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以物喻人,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来高”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写出归雁行程之远。通过对归雁“北走南征”的感叹,表达诗人对自身际遇悲苦艰辛的人生感悟。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中以“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暗寓了归雁的悲剧色彩,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
3.B4.“问”。全诗围绕“问”字展开:起句设问,表示对大雁舍弃水草丰盛的潇湘而归来的不解;后代大雁作答,不堪湘水女神鼓瑟之声的凄凉哀怨才飞回来。诗歌在对归雁归来原因的探问中婉转表达了作者的羁思之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乡愁满目生’点出了大雁‘独南征’的原因”错,“乡愁满目生”的是作者而非大雁。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在“归雁”前所加之字,即“问”。接着陈述理由,全诗围绕“问”字展开:
起句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句意为: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此句表示对大雁舍弃水草丰盛的潇湘而归来的不解。
后代大雁作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意为: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可见,大雁不堪湘水女神鼓瑟之声的凄凉哀怨才飞回来。
诗歌在对归雁归来原因的探问中,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羁思之愁,因此,在诗题“归雁”前可加一“问”字。
5.C6.①对大雁遭遇的同情:大雁因受伤而脱离雁群,其声之哀,让诗人“不堪闻”;
②对人生际遇的感伤:大雁的哀鸣之声会让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加伤感,因此觉得“不堪闻”。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错误,“曛”的意思是“暗,黄昏”,颈联应是描写江南天色已晚,受伤的大雁还没有回家。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本诗写雁的冬来春去,安得其所。只是春阴已暮,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群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大雁,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表达了对大雁遭遇的同情。
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表达了诗人自己流落在外的伤感。尾联写受伤的大雁不能归家,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这组诗是杜甫于大历年间在湖北、湖南漂泊时所作。全诗“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了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之情。烦恼与忧愁让人不忍听闻,就像大雁的叫声一样。
7.C8.形象: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寓意: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错误,“系书”是虚写。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浪语:妄说;乱说。“系书元浪语”一句意指诗人欲写信让大雁传递而不敢随意乱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先看大雁的形象。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以“万里”“衡阳雁”以及“北归”点明“大雁”的身份,即北归之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是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大雁北归时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写出大雁的苍凉与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展现归雁沙滩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考生可以据此概括大雁的形象特点: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然后分析作者塑造大雁形象的用意。这是咏物诗,作者往往以物自比。诗歌开头说“又北归”,写大雁又北归,而诗人入潭已经两年;大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而人不如雁,以此表现自己羁旅漂泊的孤独凄凉;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的一片衷情,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直接点名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总之,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9.D10.①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②作者通过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这一形象,婉转表达他对仕途的担忧,以及仕宦生活的厌倦。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D.“抒情直率”错误。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蓄蕴藉。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对仕途的担忧,以及仕宦生活的厌倦。
11.B12.我更欣赏陆诗中“我”的形象,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初心不改,志存高远,不屑与小人为伍。杜诗中的“我”虽然也不屑于与小人为伍,志存高洁,但因现实中志向不得申,便陷入了矛盾与痛苦,可以理解,却不值得学习。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分析有误,这句展现的是镜湖的无边无际,来反衬人的渺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中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诗歌中的形象种类,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形象,如本题“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这其实是考查人物形象,只不过借助“物”来考查人物形象。从题干的信息来看,“咏物”“咏怀”点明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盖有个我也”类似于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意即让考生从诗中解读出“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理想追求等等。另结合题干“两首诗中都有‘我’,你更欣赏哪个‘我’的形象”,考生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原因。
比如杜诗塑造的孤雁的形象,羁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再看陆诗,这首诗塑造了群雁形象,东、西云集,齐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所以更喜欢陆诗中“我”的形象,而杜诗中“我”的形象不值得学习。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CD14.①首联点明归之因、归之地、归之时。为了避开弓箭,北雁要在深秋季节南飞至万里之遥的潇湘。②颔联描绘归飞的雁行清音悦耳,体现出归心迫切。③颈联写雁侣相唤,描绘出归途画面。④尾联以归至潇湘作结,呼应开篇,照应题目。
【解析】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如果失散就会羁留于中途,愁思满怀”不当,“羁怀”句,写雁在啼叫时,往往同猿啼的声音一样,会引起人们的羁旅思归之情。D项,“‘聊宽’和‘弧矢’相呼应,‘网罗’和‘潇湘’相呼应”不当,应为“‘聊宽’和‘潇湘’相呼应,‘网罗’和起句的‘弧矢’相呼应”;“解除了稻粱之虑和网罗之忧”不当,诗中是“聊宽”,意思是稍稍缓解。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归雁’之‘归’的?请作简要分析”。首联,说射雁本是千夫之志,为了避开弓箭,如今北雁南飞,潇湘万里,又是一年的深秋了,点明了归的时间、地点及原因。颔联,由注释可知,筝柱斜列,颇似归飞的雁行,“宁为宝筝柱”是说宁可像筝柱一样排列成行飞回潇湘,可以把清音示人,表现出归的迫切心情。颈联,“远道”句写雁远道飞归,山遥水远,所以应该殷勤相唤,以免伴侣偶尔离开行列,描绘的是雁在归途的画面。尾联,以雁归潇湘作结,写雁可以稍稍缓解食物之虑,也不再有误入网罗的忧愁了。回答时,一联一联分析。
15.DE16.“巧作斜行宁”精准地写出了大雁空中飞翔的状态,“催归去国人”则真切地写出了大雁南飞给人带来的感受。“巧”和“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雁写得有情有义。这两句通过写大雁南飞引人思归,进而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D项,“如有信”不是“有归家的信心”,“如有信”指雁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很可靠。E项,“反衬”错误,这里只用了拟人手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注意结合作者、注释内容及诗句内容分析。结合关键词语,抓住表达技巧等内容分析。“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写旅雁在归程中,在秋空斜行作阵,排成雁字,仿佛要替人们写成远方的书信,以便促使去国离乡的游子赶紧归来。“巧”和“催”字运用拟人手法,因而雁的归飞,也给人带来相亲之情,启示人们,应该早作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