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罗隐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犹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
白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3.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先写春雪之大,视野之广,又写时光倏忽,充满惊喜之情。
B.颈联运用拟人和比喻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意境优美,富有想象力。
C.尾联写桃李在雪中竞相开放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心态。
D.此诗借物言志,情景交融,既是慰友也是自勉,节奏明快,格调高昂。
6.颔联是咏雪的名句,脍炙人口,试做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雪
南北朝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
唐代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
B.吴诗通过“微风摇”“细雪下”“如雾转”等词体现出江南雪景的特点。
C.吴诗五六句对比鲜明,眼前不见杨柳的绿意,但见桂树枝头上的白雪。
D.罗诗在看似平和的叙写中流露出冷隽的讽刺,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愤怒。
8.同样是写雪,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①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微风摇树,细雪下帘的景象,气氛凄寒,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
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
10.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茄,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沙漠.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为“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
B.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凭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显示了作者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1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此诗写于新法推行之时。②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运用拟人写风起云涌,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诗歌第二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丘时雄奇阔大的美景,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
C.颈联用“便疑”“终欲”两词,诗人想象大雪包裹整个世界,终将带来美好的春天。
D.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
14.诗歌的颔联有什么含意?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早春咏雪
王初
句芒①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注:①句芒:古代传说主木之神。)
15.韩愈,字退之,他在古代文学史上因而赢得后人的尊重。
16.从“斗剪”,“一时”,“初惊”三个词语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7.以下各项是对两首诗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一二两句写神宫春树百花竞放,正同人间春雪交相辉映。
B.韩诗三四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初春的热闹,与首句有因果关系。
C.两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甚至在情感变化方面都相同。
D.王诗咏雪兼咏神宫之花,韩诗咏雪兼咏小草,两首诗的意趣相同。
参考答案:
1.C2.①诗歌前两句中,诗人虽所处环境艰苦,但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细玉罗纹”表达了对雪的观察之细致;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②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苦。因为下雪,野菜被冻上了,采摘不易,还要打扫庭中枯叶烧火做饭,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
③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生活如此艰辛,诗人仍在坚持诗文创作,对理想的追求并未因外在环境的艰辛而有所松懈。(若答“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等亦可)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错误。“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写大雪成冰,笔尖冻凝,诗人呵笔挥毫,寒窗创作,寻找灵感,突然一片雪花从窗缝里面飞进来,落在纸上,逐渐消融,顿时诗意大发,下笔成章。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罗纹”指下雪的形状。“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指诗人自己简陋的居处。首联写雪景,大雪晶莹洁白,从天空中盘旋而下;住在陋巷,闭门不出,反而感觉到雪比其他地方下的更要大,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颈联描写雪中清贫生活情形,大雪过后,田野里的野菜覆盖着一层白雪,冻在一起,显得比平日更重,采摘不易;诗人把院子里的落叶清扫一下,松叶带着松油,正好点火烧菜,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
大雪纷飞,贫居陋巷,闭门不出,清煮野菜,看似清苦,诗人却不以为苦,反而寒窗苦读,精心创作,恬淡豁达,乐而忘忧,对理想的追求并未因外在环境的艰辛而有所松懈,大有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修为,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高洁,令人钦佩。
3.B4.①正面描写。【青杏子】从视觉、触觉写雪,渲染风大雪猛,寒冷逼人的雪景。
②侧面描写。【归塞北】通过屋里的人卷帘赏雪,感叹雪景画图难描,歌诗难咏,来侧面突出雪景之美。
③对比(反衬)。【好观音】与【幺】两支曲子,通过渲染屋内歌舞宴饮,欢声笑语,画烛红炉,反衬屋外雪景的无声、冷寂。
④想象。【结音】通过一缕幽香的想象,虚写屋外梅花映雪画面的冷艳、孤绝。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错误,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描写,选项说法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C.“讽刺辛辣”错,这组套曲意在咏雪,并无讽刺之意。
D.“每支曲子单独押韵”错,同--套曲中的每个曲目同押一部韵,所以这五支曲子同韵。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是视觉描写,“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是触觉描写,【青杏子】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渲染风大雪猛,寒冷逼人的雪景。
“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写屋里的人卷帘赏雪,“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是感叹雪景画图难描,歌诗难咏,这是从侧面突出雪景之美。
“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是描写屋内歌舞宴饮,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反衬屋外雪景的无声、冷寂。
“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由宴席上的香气,想象屋外梅花绽放,与雪相映衬的画面,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5.B6.通过叠词和视听结合来描写雪。描绘雪忽大忽小、忽整忽斜、漫天飞舞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宁静,雪花优美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拟人和比喻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错误,“风回共作婆娑舞”是以人的舞姿来描写雪,没有运用比喻,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是写雪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的情景。“夜听”“晓看”是时间的推移。结合“疏疏”“密密”“整整”“斜斜”分析,运用叠词。视听结合。“疏疏还密密”本是写落雪由稀疏到稠密的状态,诉诸人的视觉。但诗人别出心机,从听觉上状描夜睡时听到的由小到大的落雪之声。“整整复斜斜”是晨起时看到的落雪情景,表现了环境的宁静,雪花优美的姿态,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7.A8.内容: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借题发挥。
情感: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错误。罗诗并未直接描写雪,且不是咏物诗。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内容:
《咏雪》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似花积”既写阶上雪色,亦隐隐引出下二句。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复归于居中的“庭树”。“不见”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树”展开。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一部分。“杨柳春”指叶绿,“桂枝白”指花发。时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杨柳未绿,则知桂枝之白为非花。从首句至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人立于帘下所见之景。可知,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
《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可知,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要借题发挥。
分析情感:
《咏雪》末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可知,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
《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9.A10.①对春的思念,盼望之情:细雪纷飞,不见春来。诗人明知思念无益,但还是忍不住思念春天。②孤寂之情:诗人思念春天,但无人诉说。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③含蓄地表达了机遇难逢之感伤。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A项,“气氛凄寒,奠定了哀伤的基调”错误。这两句写景只是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特点,并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零泪”二句直接展现诗人自我,属于直抒胸臆,“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根据“不见”二句可知,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可是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根据注释,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知这两句还含蓄地表达了机遇难逢之感伤。
11.A12.①不慕人世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②羁旅漂泊:漂泊天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③孤独悲凉: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整首词中作者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分析有误。此为小令。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故选A项。
A项,“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错,此为小令。
故选A。
12.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原因(翻译诗句)+手法(明确手法)+感情(多角度多侧面全面列举)。题干为: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本词咏雪花,整首词中,词人托物言志,以雪花写自己,寄寓了复杂的情感。“不是人间富贵花”,作者认为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表达词人不慕富贵名利,厌弃官场。“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谢道韫之后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而词人也在天涯,这两句写出词人羁旅漂泊之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有孤独悲凉之感。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
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
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
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3.B14.(1)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2)托物言志,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错在“描写极其细腻,富有韵味”。此句写雪,着眼于下雪时山垄茫茫一片,从大处着笔,并无细腻的描写,且笔锋直露。
故选B。
14.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含意和情感。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答题时,第一步,写出颔联的意思。第二步,结合诗句中的关键意象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步,简析运用这种手法词人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颔联的含意和情感。
本诗为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会变得美好。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尾联的意思是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清空万里时,才会忆及。此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而王安石的这首七律写于变法之前,在这首诗的颔联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情感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15.倡导古文运动16.“斗剪”: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间接地反映了树枝上堆积的雪团团簇簇的状貌,反映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惊奇的感受。“一时”:是说一场春雪突然降临,写出诗人为春的气息到来而生喜悦之情。“初惊”:表达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初“见草芽”时的惊讶和新奇、欣喜的感受。17.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在古代文学史上因倡导古文运动而赢得后人的尊重。
16.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词语的表现力。作答时,从词语含义、手法、效果等方面入手。
“斗剪”,从手法上说,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珠蕊琼花以人的特征,说它们竞相裁剪出一片片美丽的雪花;从效果上说,间接地反映了树枝上堆积的雪团团簇簇的状貌,反映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惊奇的感受。
“一时”,从内容上说,“一时”是说一场雪伴随着春天一起降临,从效果上说,写出诗人为春的气息到来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初惊”:从内容上讲,“初惊”表示欣喜的惊奇;从效果上说,“初惊”表达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初“见草芽”的惊讶和新奇、欣喜之情。
17.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正同人间春雪交相辉映”,说法有误;王诗属于以虚写实,把一夜飘落的洁白雪花比作神宫春树绽放的百花,不是写“神宫春树百花绽放,正同人间春雪交相辉映”;
C项,两首诗表现手法不同,韩诗使用了拟人手法,且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王诗主要运用了想象;
D项,“两首诗的意趣相同”,说法错误;王诗主要借神话引人联想雪花轻舞,飘飘欲仙的情景,而韩诗是借小草来烘托早春雪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