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初中地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一章第四节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 3.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 4.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学科,加上他们走出课堂实地考察的机会很少,很难形成空间、立体的概念,对山顶、山谷、山脊等地形、地貌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 即将立体和平面概念切换自如,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二、教学设计: (一)立体导入,明确目标 由于等高线地形图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山体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所以设置爬山活动,以天津的盘山为例,拉近距离,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通过摩尔斯密码进行类比设疑,边赏山间美景,边收获等高线知识,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也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进入情境,据当地的老乡说的海拔高度及手机显示的高度,形成了差异,由此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和异同点。爬到了山顶,突然感叹到地球的表面是立体的,而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转化到平面上?一段动态的微课视频及初中妙懂地理展示,让学生们可以获得直观感受,从而更加容易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原理。介绍过后,给学生们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中五种主要的山体部位,掌握较好的给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图讲解,互帮互助,理解山体部位。 (三)小组展示,拓展提高 通过情境设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盘山论“见”——上台展示。通过所掌握的秘籍,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第一步,个人战:考查了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在爬升的过程中,选择线路,考查了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第二步,团体战:以小组为单位,1、2号同学选择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体部位,3、4号同学选择上台前指图讲解。第三步,盟主战:找出在小河捉鱼和攀岩所在的位置。一步步推进,循序渐进地掌握等高线知识。 (四)总结归纳,当堂达标 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展示,并以歌谣和手图的形式,带给学生以新鲜感,进行总结,加深记忆。最后以会考题来考查学生们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呼应开始的目标,看看是否真正达标。
教学反思 一、由于本校的学生大多距离市区较远,附近也没有较大的高山,所以情景选取了蓟州区的盘山,此设计比较贴近学生,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情境中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掌握,选择容易爬的路线,即缓坡的选择;小河捉鱼,选择有山谷的地方;进行攀岩,选择处于陡崖的地带。 二、本节课等高线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们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后面学生对于山脊、山谷的辨别是本课的最难的难点。我先从景观图入手,而后以小微课和妙懂初中地理APP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比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便于学生的理解,很多学生未见过真正的山体,很是陌生,让学生们观看景观图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和歌谣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通过手图的方法,让学生们加以掌握。 三、对于相对高度和海拔占用的时间过多,可以压缩一下,为后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节约时间,能让学生理解的更充分一些。 四、看完小微课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讨论研究,小组活动,互帮互助,才应该更能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也可以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的设问应该更注重启发性,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让学生们有参与感,感受到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