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0: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意思。总结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学习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明确作者对徒手请愿教训和意义的认识,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鲁迅抒发复杂情感的多样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总结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学习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鲁迅抒发复杂情感的多样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挽联猜人物
译著尚未成功 惊闻陨星 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 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徨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时刻用深刻的情怀、睿智的眼光来关注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逝世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送葬队伍长达数十里,蔡元培、宋庆龄为其扶灵,巴金等 16名文化名人为其抬棺,他的棺木上覆盖鲜红的三个大字“民族魂”,他的一位友人用一副挽联来表达对他的哀悼,上联是~,下联是~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作《记念刘和珍君》。
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这个标题读一读。能请你带着感情再读一遍标题吗?
学生点评【预设】记念(悲哀),君(尊敬)
微观设计
一、梳理文本——深入感知刘和珍
1.初读标题理文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预习和品读标题,你有哪些疑惑?我想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学生疑惑展示 1)
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记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哪些小节集中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三、四、五节 事迹)
(一、二节 目的)
(六、七节 意义)
通过这一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文章——写与刘和珍君有关的事——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
2.“好友印象”明人物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学生疑惑展示 2)如果鲁迅给刘和珍写一个好友印象,依据文本,你觉得那个词最合适?请谈谈你的理解。微笑,温和,和蔼,毅然,欣然(预设)
3.赏析形象解手法鲁迅先生在文中描写刘和珍君“和蔼”形象时,反复出现一个句子,让我们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PPT呈现: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我想请同学来读读这几句话(邀请女生)。
你感受到了什么?(悲哀痛心)为什么?(因为刘和珍这么和善,却死掉了)一边是温暖的美好的有生命气息的年轻女性形象,另一边却是被屠戮的身体、冰冷的尸骸,使用对比,二者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
4.事实对比“破”谎言
结合前面几位同学找到的几个词,刘和珍就是这样一个追求真理、敢于反抗、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善良、和蔼、勇敢坚强、不畏生死、从容善良的青年学生。
但是段祺瑞政府称她为什么呢?(暴徒)那她们是暴徒吗?你印象中的暴徒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谈理解)
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常常微笑着,很温和,手无寸铁被肆意虐杀的暴徒吧!用事实说话,用事实再次对比,段祺瑞政府为自己遮羞的谎言和流言家门的造谣便不攻自破了。
在叙述中除了表达主观情感之外,鲁迅再也没有使用任何评判性的字眼,但是却把自己义愤的情感包含在字里行间了,这就是“寓褒贬 ”的春秋笔法,虽无直接的判断,但情感尽在叙述中。更何况,刘和珍是因为什么被杀掉?(请愿)当代依然有请愿的事情发生,前段时间在某地,政府打算在一小区附近造大型公墓,住户们拉着横幅去请愿。这样的请愿和刘和珍的请愿相同吗?
(学生联系课下注释:刘和珍并非为了私利,是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向执政府请愿)
二、拔高体悟——声声诵中悟悲愤
1.自由诵读品悲愤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呢?
(学生疑惑展示 3)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国家,信任政府,徒手请愿,却被政府杀害了。鲁迅刚开始听闻这个消息时,在文中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我们先找到这部分文字。怀疑之后呢?显然,出离愤怒了。我想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一部分,你读出了多少种愤怒?
【预设】如此下劣凶残;对这样的刘和珍下手;在政府门前,无端地;虐杀;污蔑;流言
2.层递合读感愤怒
这一层层的愤怒,鲁迅是通过哪些词不断深入的?(转折-递进)不断转折与递进,在一层愤怒上刷上一层,又刷上一层,让我们一起配合,来读一读。
第一小组读: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第一、二小组一起读: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执政府门前喋血呢?
第一、二、三小组一起读: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齐读: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通过集体的力量,我们读出了鲁迅一层又一层的愤怒!也感受到了这不断转折、不断递进而彰显出的愤怒的力量。中国学生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去情愿的,但段祺瑞主持的执政府却命令士兵开枪射击。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想不到的。
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作者情感也进而惊愕、悲愤。
中观设计三、感悟提升——九曲之中敲警钟
1.小组合作析内涵
愤怒到极致,是无言。鲁迅说“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可是鲁迅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说”与“不说”,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你发现了吗?
说得出,说不出,说得出,说不出,同学们,你觉得每次“说得出”与“说不出”表达的内容重复吗?请四人小组讨论 3分钟,统一你们小组的意见,进行展示。(学生展示)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刘和珍君而写,记念她)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惨象让鲁迅愤怒)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社会的黑暗让鲁迅想批判)......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人们快忘记了,要警示人们)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为惨象,污蔑而愤怒)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阐明真相,批判中外的屠戮者,唤醒麻木的庸人,激励猛士)
呜呼,我说不出话。(悲哀不能自已)言辞的重复并不代表情感的重复。每一次“可是”“但是”,都是鲁迅情感及认识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每一次推进深化,都分落在不同的章节里
我猜想在写这篇记念文的鲁迅,他的心绪是非常复杂曲折的。我们想象,他会有很多次放下笔,呜呼哀哉,一语不发,又有许多次拿起笔,愤而批判着、歌颂着、揭露着、讽刺着。
2.物色语段晓目的
师:刚才讲到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何在呢?这是有原话的。请在文中找出来。他仅仅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些人,这个事件吗?
出示 ppt
在淡红的血迹中
看见微茫的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说得很好。
在微茫的希望中奋然前行,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跃然在目,他悼念的目的不仅仅是纪念烈士,还有揭露黑暗、用这警钟唤醒庸人,激励猛士。板书(警钟)
四、知情论事——燎原之火铸中国
为什么说是微茫的希望?此次惨案牺牲了那么多人,怎么是微茫的希望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答案就在文本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对文本理解得透彻,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鲁迅是否赞成这样的请愿?
(不赞成。)
你怎么知道不赞成的?
(人类的血战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其中运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什么样的修辞?(比喻)用大量的木材去形成一块小小的煤。划得来吗?(划不来。生谈理解)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民主自由,鲁迅要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而不要冲动。当女师大的学生许羡苏跑到鲁迅的寓所,报告段政府的屠杀以及刘和珍遇害的噩耗时,他正在写在《无花的蔷薇之二》。
出示 ppt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在 3.18惨案发生后不久,鲁迅及众多中国知识阶层无论其政治观点与学术观点有怎样的不同,均纷纷痛斥执政府和段祺瑞的行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不倒的长城,是真的猛士。在各界人士的压力迫使下,1926年 4月 9日,鹿钟麟率国民军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这群为了人民民主和自由而愤然前行的刘和珍们,这群不断为中华民族寻医找药的鲁迅们,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了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煤,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终燎原成势,铸就了新中国!宏观设计
五、总结提升——向上青年竞发光
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一声激励仁人志士的深沉警钟。鲁迅先生告诫年轻人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而不要冲动。“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结合最近发生的唐山打人事件,从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人一步一步的觉醒,正是因为大家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下一个受害者才不是你,也不是我,更不会是我的女儿,甚至是你们的孩子。很庆幸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努力发着自己的光,时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发出心底的呼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六、妙笔生花——长歌当哭拟挽联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的导师,他激励青年的成长,悲悼青年的牺牲。对青年学生的无辜被杀,他大声疾呼,痛斥刽子手的残暴;对青年的作家的集体屠戮,他长歌当哭,祭奠牺牲者的英灵。在黑暗的时代,他告诉我们夜正长,路也正长,黎明的道路必定凝结着逝者的鲜血,历史不会忘记先驱,请同学们综合刘和珍的事迹,尝试为她拟写一副挽联,并预习《为了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