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8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8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0: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无边落木萧萧下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浔 阳 江 头 夜 送 客 ,
枫 叶 荻 花 秋 瑟 瑟 。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5
在秋意中,白居易读到是离情之 伤 感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 秋 词
刘 禹 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 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 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 秋有形。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
秋景也不同,有人说: “一片风景就是
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
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10
11
课题释义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12
咀嚼“故都”二字的意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
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 说,这座城市的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 郁达夫心醉神迷。
“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
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13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 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的结合,明确而又深沉。
14
思考问题: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划分文章
结构。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故都的秋”
有着怎样的特点
3.本文共写了几幅秋景图 (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15
整体感知:
在郁达夫笔下,
北国的秋天的主要特 点是什么
16
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 到 1 1 段
18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
较, 对 比。作用: 南 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 比北国秋的特点,点 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浓郁。作者运用对比 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 之秋的依恋之情。
1 到2段写的是什么 用什么手法 这
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本文描写了哪几幅秋
景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 图画的内容)
20
四 秋 雨 话 凉
五 秋 果 奇 景
槐 树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故都秋
三二
清 晨 静 观


21
钓鱼台的柳影 潭柘寺的钟声
陶然亭的芦花
玉泉的夜月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潭柘寺
22
■这些北国的名胜虽内蕴凄凉,但都让人感觉
非常典雅优美,作者并没有在意这些胜景,
反而转笔写其他的了,在他的心目中哪些景
物才应该是故都的秋的代表
故都的秋
23
院 秋 晨
24
破屋:陈旧、沧桑; 浓茶:虽苦,味甘。
天色:纯净而高远; “漏下来的日光” 地
上光影的斑驳,清淡,宁静; “细数”见出 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
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 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 竟又鲜艳了些。牵牛花所处的环境, “破 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 命的衰败。
25
蓝朵为佳
淡 红 者 最 下
26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
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
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
作陪衬
27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
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 沉重了点; 红色是暖色调, 与作者 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 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
的特殊喜好。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传递的是一种 悲凉的无可奈
何 的
28
以情取景,以景定情
请是的司线
这据画是怎样体现出
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清:碧天
●静: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对
蓝朵
·悲凉:破壁腰 蓝朵 秋草
29
秋 槐 落 蕊
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
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 章呢
思 考 :
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
31
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晨踏落
蕊,轻扫落蕊, 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
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
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 寻觅觅为何事
花事凋零,物是人非,关于生命陨落
的伤感其实是人们一种共同的体验,王国
维的两句词或许集中地表达了这种沧桑而
无奈地感情: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
镜花辞树。”
32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二、槐树落蕊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
的特点的
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 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33
秋 蝉 残 鸣
导书
34
“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方 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 永
35
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
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
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
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 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 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 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 平民化的一面。
36
《 衰 弱
《残声》
《啼唱》 《嘶叫》
秋 蝉 残 鸣
(清、静、悲凉)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37
秋 雨 话 凉
38
四、秋雨话凉图
第6 - 10段:“还有秋雨哩…“ 可 不 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39
·北国的秋雨,有何特色
第6段: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
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 “忽而”“息列索落”“卷”
●有味: “咬”“一立”“缓慢悠闲”“微 叹”像样: 一层秋雨一层凉
对都市闲人的描写:
穿着:虽身在都市,却穿着传统的手工织出的衣
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神态动作: “咬着””一立“等词, 一下子就 传达出了一种闲闲的散淡的意味
言语:”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展现一种恬淡情趣
为何要写都市闲人
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
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就 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 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 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 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 悠远的态度, 却为高雅的文化人所 欣赏。
41
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
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
天气转凉, 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
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 一切还在 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 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
凉意萧疏的氛围中。
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
42
秋 日 佳 果
视党上给人一种
清 静( 淡 色 ) 之 感,青涩也给
悲凉之感
两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至公加分
清秋佳日
秋日胜果
研读与探究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碧空青天 蓝白朵的牵牛花灰土灰沉沉的
青布单衣或夹袄 淡绿微黄的枣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 的画面) —秋色:冷色调(清)
驯鸽的飞声落蕊无声帚声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悠闲的人声
(以声衬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
寞。 ) ——秋声:静
45
“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 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 — 秋味(悲凉)
46
n arih
故 宫
天 坛
香山红叶
49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
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
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
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 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 析。
50
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喜欢“清、
静、悲凉”的秋景
王国维说: “ 一 切景语皆
情语。 ”
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缘景入情探究情因
51
郁达夫三岁丧父,
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在个人的性格方 面,他抑郁善感;在文 艺观和审美追求上,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多是“静如止水似 文学” 。
郁 达 夫 , 原 名 郁 文 , 浙 江 省 富 阳 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52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
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
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
的散文。1934年7月,郁
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
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 的秋》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
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
为革命烈士
53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
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迷
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 著名。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 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強烈的主观抒彩。
他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 热情、
明丽、酣畅的风格。有《故都的秋》、 《北平
的四季》。
54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与作家的个人背景经历、
时代、文艺追求有关。
第一,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作者生于乱世, 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
父亲去世,中年母亲饿死、兄长被杀、妻子离异,
孩子无人照管,真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生活的经历,多多少少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
因而作者尝到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与别人的 不一样。
55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第二,跟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
1933年至1936年他一方面受白色恐
怖的威胁, 一方面对革命非常失望,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他从上海迁居 杭州, “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56
另外,从文学创作和发展的规律上
看:秋天特有的景色是作者动情的外 驱力; 《文心雕龙物色》: “春秋 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 焉。”意思是人的心情会随着四季景 物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他又说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这也是古代诗文的创作
规律。 (文中第12段)
同时,文化传承是作者动情的深层
原因。 从文中大段的议论可以看出,
作者心中有浓厚的赏秋文化的积淀和 57
浓郁的悲秋、恋秋情结。
缘景入情 探究情 因
思考题
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 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
是作者顺手拈来,隨心而作,这
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o
58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
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 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
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 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 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
是“清
静 、 悲

59
99
本文的“形” ○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讨论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
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 静、悲凉。
文章的第12、13、14段这些文字看
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 如果有 ,有何作用
60
读12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
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 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点拨: 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
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61
难点段的理解
第12段升华了本文的境界和理趣(探究物我
关系),主要表达了几层意思
1、 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太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2、 秋积淀着全人类的文化和感情;
3、 中国文人深爱着秋;而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
能感受。
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对写秋诗文的说明
1、与文章题目“故都”暗合,创造文化氛围。
2、 宕开文笔,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
62
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 的秋,用意何在
运用了什麽手法
并点明喻体所体现的两地秋的区别。
对 比 的 手 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63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
清香后勤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身永
可大快朵顷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64
甘甜可口
回未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未美细腻 删刺而食
玲珑如意 运玩邀宠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南国的秋 本 体
喻 体
北国的秋
稀饭 味浅——馍馍
鲈鱼 味 淡 一大蟹
黄犬机敏 -骆驼
活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候馍,鲈
鱼之与大赞,黄犬之与骆驼。
本体:南国的秋
黄酒 味 润
北国的秋
-白干 味烈
味深
味浓 沉稳
厚重
对 比
比喻
喻体
2020/1/8
·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 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 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 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 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 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 胸。
思考:
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
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陶然亭
钓鱼台
西山秋景
明确:
·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
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 风光, 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 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 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 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 笔玉的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都 笼置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思考讨论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
特色的名胜古迹
普遍性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 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 鸣。
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
秋枣,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 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从全文来看,作者千里迢迢回到北平,
寻求故都的秋味,其实正是寻回真正的自 己,寻求内心节奏的平衡。故都的“清、 静、悲凉”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凉的 心境的体现,这也正是客观之景与主观心 情的契合点。所以,情感基调还是还是颂 秋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
曲 悲凉的颂歌。
图示课文结构
故都的秋
感受和向往 江南之秋 五幅秋景图 秋的色味 眷念之情
秋晨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树
总括
总写
分写
75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总 写 (13~14段)
分写(3~12段)
总写(1~2段)
赞美
品味
向往
卷 亦
议论
记叙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而而落实
进伤而告
故都的秋是一杯苯,苦涩而清醇
总 结
故 都 的 秋 是 一 首 诗 深 沉 而 含 苦
总结: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
秋折寿。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 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 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人所道的妙 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片 营 叶 就 是 一 个 季 爷
点 秋 意 就 是 一 看 心 境
番 心 境 就 是 一 篇 散 文
79
故都的是
作者的闲情漫话
『 一 语 天 然 万 古 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于 清水出芙蓉闲第
出真情 。 这便是郁
达夫笔下的秋。
天净沙·秋思
(仿写其一)
故都枯草残垣,
破屋漏光碧天,
枣树鸽声鸣蝉,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深院。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学马致远,仿写“天净沙”
81
天净沙 思秋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 落寞人在故都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模仿秀
82
悲秋诗句归纳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 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亭浊酒杯。杜甫《登高》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织女牵牛星。杜牧《秋夕》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崔衮》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浣溪沙》
· 秋华惨淡秋叶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 助凄凉。
·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留声催 秋雨急。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 窗纱湿。曹雪芹《红楼梦》 83
颂秋诗词归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 《赠刘景文》
84
课外作业
以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
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 字之间。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