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7 00:3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审美鉴赏),分析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人情感(审美鉴赏)。
2.体悟词人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不吝溢美之词,为扬州留下诸多千古传唱的名篇。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极言扬州的富庶繁华;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 二分无赖是扬州”,勾勒出扬州的娇美可爱;单是杜牧一人,就在这里留下了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写尽了扬州的富饶绮丽和缱绻柔情。杜牧的扬州诗数量虽然不多,却几乎首首都是经典。“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写扬州的明丽风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写扬州的娇美女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闲逸生活。杜牧离开扬州三百多年后,时年 21岁的南宋词人姜夔来到这里,他看到的,还是杜牧笔下的那个扬州吗?
二、略读小序,把握关键信息
在正文之前,姜夔还写了一段序言: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序言的前两句,告诉我们词人到达扬州城时的时令、天气及城外的景象。此时正值冬至,一场夜雪刚刚结束,天空放晴,城外野麦满眼,不见人烟,似乎已经预示着城内是同样的寥落荒凉。第三句写入城所见,寒水、暮色、戍角,其声其色,或动或静,皆合“萧条”二字。第四句触景生情,由扬州的昔盛今衰生发出悲怆之情,写出本词的创作缘由。最后一句用“黍离之悲”为本词定评。结合课下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黍离之悲”是指“故国残破的悲思”,正合当下姜夔“感慨今昔”的场景。
那么“故国”究竟是怎样的故国?“残破”又是如何的残破?这“悲”在何处?这“思”的又是什么呢?
三、杜牧的“名都”
姜夔来到扬州时,扬州已是“四顾萧条”,他并没有见过鼎盛时期的扬州。结合课下注释,我们会发现,他在词中化用了大量杜牧的“扬州诗”,或许,在他的心中,最了解扬州过往繁华的正是留下“十年扬州梦”的杜郎。然而,他却说“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这里,他设想了一个“时空穿越”的场景:当来自大唐的杜牧,穿越三百多年的时空,来到南宋的扬州时,他一定会感到吃惊吧!
不得不说,这一个天才的假设。作为一个从未领略过扬州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的人,他若是直抒胸臆,感慨今昔,恐怕并没有太多的说服力;而若是借助熟谙扬州胜景的杜牧之口,这种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这种痛失“名都佳处”的愕然之情,便足够震撼,也足够自然。
那么,如果杜牧真的“重到”扬州,他为什么一定会感到吃惊呢?因为当年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竟然变成了一座“空城”。
杜牧记忆中的扬州是一个怎样的扬州呢?我们可以找出词中化用杜牧诗句的部分:
① “过春风十里”化用自“春风十里扬州路”,写扬州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
②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化用自“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写扬州的娉婷少女,也写扬州风流缱绻、如梦似幻的市井生活;
③ “二十四桥仍在”化用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优雅秀丽的风物和闲逸浪漫的文化氛围。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画面:皎洁的月光之下,一架飞桥如彩虹一般落于水面,桥上美人如玉,箫声悠扬,这是一个多么闲逸而浪漫的夜晚啊!
如此看来,这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名都佳处”啊!
四、姜夔的“空城”
眼前的扬州又是一座怎样的“空城”呢?请用“空”字组词,概括“空城”的特点,并结合原句进行分析。例如:空寂、空荡荡、空欢喜等。
① 空旷:与“春风十里”相对的,是“尽荠麦青青”,满目皆是茂盛的野草,廖无人烟,遑论当年熙熙攘攘的街市了。
【朗读指导】读出前后两句的落差感,“春风十里”温暖舒畅,语调上扬,语气中带有喜悦,“荠麦青青”落寞沉郁,语调下沉,语气中带有凄凉。
② 空荡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荒废的城池和残存的古树,都厌倦了谈论当年的兵燹之灾。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果连无生命的物都如此厌战,那么普通百姓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与离乱便更加难以想象了。而前面叙事一句用一个“窥”字,将敌人南下侵略比作“偷窥”之态,将敌人贪婪阴险的嘴脸和不仁不义、不忠不信的野蛮行径活画了出来,更凸显出扬州屡遭屠戮的悲惨境遇。
【朗读指导】重读“犹厌”,语调低沉,语气沉郁。
③ 空寂:“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人来时原只想“少驻”,并未想要久留,而且一座“空城”,又有什么值得词人流连盘桓,竟渐渐挨到了黄昏时分呢?一个“渐”字,写出了词人目睹了扬州的满目疮痍之后,悲戚之情渐渐累积,层层堆叠,令词人彷徨难去,竟不由地滞留到黄昏。这黄昏,不仅仅是天色的黄昏,也是词人心情的黄昏,甚至是扬州城命运的黄昏,是国家民族前途的黄昏。同样的,黄昏时分吹响的“清寒”角声,传达出的不仅是天气的寒冷与音色的凄凉,也是词人心中的凉意,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怀与对当政者的失望。
【朗读指导】轻读“渐”,重读“黄昏”“寒”“空城”,语速放缓。
④ 空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与上阙“残破”的景物相比,“二十四桥”似乎幸运地保留了它们原有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将之与杜牧的原诗对照,我们就能感觉到,当年的月是“明月”,如今的月是“冷月”,“玉人”不见,“箫声”不闻,水波荡漾之中,只留下一池寂静的、冰冷的、破碎的月光。扬州物是人非之苦,国家万马齐喑之哀,尽在于此。
【朗读指导】重读“冷”,“无声”语气轻,语调下沉,语速放缓。
⑤ 空欢喜:“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一丛桥边的红药,与前一句桥下的月光冷暖相对,似乎是所有景物之中最醒目的一抹亮色。但是,词人真的看到了盛开的芍药花吗?从小序中所说的时间来看,当下正值隆冬,是不可能见到红艳的芍药花的。因此,这里的“念”是“想到”的意思,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这娇嫩鲜艳的花朵,每年都开得那么灿烂,那么热烈,仿佛依旧在等待着风流的才子,等待着绝色的佳人,等待着一场浪漫的邂逅,等待着玉人悠扬的箫声。可是,这一切都早已在硝烟中化为灰烬了。要知道,扬州的芍药在历史上名闻遐迩,广陵芍药曾与洛阳牡丹齐名,而扬州的芍药栽培,始于隋唐,盛于宋代,自宋之后,极盛而衰。又或许,广陵芍药的命运,就如同南宋王朝的命运一样,词人在这里以乐景衬哀情,用一个问句道尽红药终将落空的等待,令人愁肠百转,倍感凄凉。
【朗读指导】重读“红药”“年年”“为谁生”,语调上扬。
五、“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词人在巧妙的化用中暗藏了扬州昔日的风华,在今昔的对比中展现了扬州盛衰的巨大落差,而这一切都蕴含着词人对于国势衰颓之悲,与为国忧怀之思。然而,对于这样一首格调高绝的佳作,著名学者王国维却说:
白石(姜夔)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时势)存乎其间耶
同为怀古,所谓的“北宋风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苏轼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片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学生】朗读片段。
苏词读来气势磅礴,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得直率、坦荡,便是落魄失意,也要纵情歌哭,酣畅淋漓。对比之下,《扬州慢》让人感受到一种情郁于中的压抑与克制。是什么样的“时势”造就了这种差别呢?或许,正是“胡马窥江”,是“犹厌言兵”,是“名都佳处”变“空城”。在这样的语境里,人们无处诉说,也无力诉说。如此看来,被胡马铁蹄践踏的,不止是扬州的繁华过往,更是江南士子的自信与尊严。或许,这也是一种“黍离之悲”吧。
六、小结
两代文人,见证着淮左名都的盛衰;一座空城,回响着家国忧患的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