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新课导入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伶官传序
五代史
学习目标
①了解欧阳修及《新五代史》;了解唐末五代及北宋的历史背景
②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③理解文章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④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欧阳修(1007~1072),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知人
欧阳修:字 ,号 ,谥号文忠。著名 、 , 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文学家
史学家
北宋
知人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致仕、乞骸骨)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知人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开头的短序。
五 代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
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庄宗李存勖
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完善庄宗小档案
姓名: 艺名:
时间 年龄 事件:
908年(23岁)
913年(28岁)
923年(38岁)
926年(41岁)
受命继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李存勖
李天下
档 案 袋
李存勖,骁勇善战,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称帝仅四年,便身死国灭,这又是为什么呢?欧阳修为什么在100多年后又提起此事?
后唐庄宗李存勖
北宋史学家欧阳修
写作缘由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力求振作,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创作背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分析文本
论点:
依据:
结论:
整体感知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整体感知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道理
难道
人的作为
推究根本
……的原因
【译】:天下兴盛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
开篇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用于主谓间,取独
把,拿
告诉
判断句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但是,转折
而
判断句
一定
你
接受
顺承
在
状后
属官
用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交给
箭
羊、猪各一头
祭告祖庙
省“之”
收藏
等
【译】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而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志。”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属从用猪羊去祭告祖庙,从宗庙里请出箭来,用锦织的袋子装好,亲自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再把箭放还宗庙。
记叙庄宗得天下:牢记父亲遗志,身先士卒杀敌。
第二段
写受箭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
恭恭敬敬
23岁袭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何等的雄姿英发。其意气之盛,又是何等的壮阔!以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争!
思考:
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分析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当/正……的时候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被灭
名作状,在夜里,在四处,向东
等到
回到……的地方
表疑问程度,多么
第三段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动用法,使……兴盛
使动用法,使……灭亡
【译】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分析第3段
庄宗得天下之盛 与失天下之衰。
PPT模板 http:///moban/
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宗得天下这一历史过程的?
“三矢”
复仇
后梁
燕王
契丹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得天下的原因?
“忧劳可以兴国”
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毫不懈怠,忧思劳苦,
力图完成父亲遗愿。
第三段
“忧劳可以兴国”(得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失天下)
得天下
15
年
失天下
3
年
为什么?
第三段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908年,23岁,“与尔三矢”,接受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第三段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总结教训是什么?
忧劳可以兴国(得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失天下)。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当/正……的时候
围困
被
被
沉湎、无节制
形作名,有智慧、勇气的人
【译】所以当他兴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伶人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从微小的事中积聚,而那些智勇的人大多被自己宠溺的事物困扰,难道只(庄宗因宠溺)伶人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解读】:【解读】:
分析第4段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四段
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①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②引人深思,升华主题。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③借古讽今。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合作探讨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总结拓展
思考探究一: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意是贬抑庄宗的惨烈教训,却先大肆宣扬他的勇气和功绩,前后对比,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主旨艺术
思考探究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作为一篇史论文“简而有法”,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简”:简单叙史,选取庄宗由盛到衰的典型史实,高度概括。“法”:多重对比,盛衰对比、胜负对比、人事与天命、忧劳与逸豫等等多重对比,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
欧阳修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请列举历史上国君因“忽微”或“所溺”亡国的史实。
作文素材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唐玄宗重色思倾国,三千宠爱于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宝危机,酿成安史之乱。
作文素材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希望我们以史为鉴,止于至善。最后以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谦受益。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事情B.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山东:太行山以东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答案 B
解析 A项,人事:人的作为。C项,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D项,爱:吝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赢粮而景从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A.①⑤/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④⑦/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②③ D.①⑤⑨/④⑥⑦/②③⑧
答案 D
解析 ①⑤⑨为名词作状语。④⑥⑦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课文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多个民族的统称。
B.敲扑,都是杖类刑具,长的称“敲”,短的称“扑”。
C.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行,二十五人为伍。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匈奴,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秦、汉等时代与中原地区发生过冲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百越,为越族的统称;B项,短的称“敲”,长的为“扑”;C项,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4.对课文中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牢,用猪、羊各一头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
B.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文中指微小的事情,而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
C.从事,古代官职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的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相称。
D.庙,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如家庙、宗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也指宗庙。
答案 D
解析 《岳阳楼记》中的“庙”指朝廷。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描写陈涉率领的军队武器十分落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却赢得了天下的广泛响应,很快灭亡了秦朝。
(2)《过秦论》讲明秦力量达到顶峰,然而“______________”,国破家亡,被天下人耻笑,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答案 (1)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吝惜。
7.下列句中加粗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4.答案:D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答案 B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C.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D.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10.A【解析】“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11.D【解析】“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理解性默写
1.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
2.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 , !”
3.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作者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晋王在临终之前,以三支箭作为遗命,对庄宗叮嘱切切:“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谦虚谨慎的好处和骄傲自大的坏处的句子是“满招损,谦得益”。
4.欧阳修在文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
5.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总结出“ , ”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6.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 , , ”。
7.成功复仇后的庄宗因为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落得一个“ , , ”的下场,与前文的“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4.欧阳修在文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诫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作者回顾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总结出“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结论,阐述了成败由人的道理。
6.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成功复仇后的庄宗因为骄傲自满,宠信伶官而落得一个“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与前文的“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8.“ , ”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
9.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10.“ , , ”三句,借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告诫统治者要防微杜渐。
1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的句子是“ , , !”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的意思相近。
9.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的句子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句,借庄宗因宠幸伶人而亡国的事例告诫统治者要防微杜渐。
1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的句子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