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以铝土矿(主要成分,含,等少量杂质)为原料制备氧化铝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滤渣的成分为铝硅酸钠和化合物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为
B.“碱溶”主要反应:=
C.“沉铝”主要反应:
D.铝土矿中Al的质量分数为品
2.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可以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铁加入到冷的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硝酸中有气泡产生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的强
B 石油通过裂化、裂解得到的混合气体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通入硅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
D 向装有蔗糖的烧杯里滴加浓硫酸,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吸水性
A.A B.B C.C D.D
3.下列有关废弃物处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焚烧等,但这些处理方法各有利弊
B.废电池必须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回收其中的各种金属、石墨电极及塑料包装等
C.填埋垃圾不需处理,只要深埋即可
D.采用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不产生有害气体,故适宜推广
4.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氯化钠和镁,其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检验母液中是否含氯离子应选用的试剂是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B.上述流程中的脱水过程属于分解反应
C.上述流程中涉及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D.上述流程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5.在垃圾分类的标志中,如图为
A.可回收物标志 B.其他垃圾标志
C.厨余垃圾标志 D.有害垃圾标志
6.有关煤的综合利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将煤在空气中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B.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C.②是放热的过程
D.B为甲醇或乙酸时,原子利用率均达到100%
7.实验室“海带提碘”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A.灼烧 B.溶解 C.干燥 D.过滤
8.从海水中可获得的在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是
A.Mg B.K C.Br2 D.I2
9.化工生产要遵守三大原则:充分利用原料、充分利用能量、保护环境。下列描述不符合以上原则的是
A.煅烧硫铁矿时使用沸腾炉 B.制盐酸时通入过量氯气使氢气反应完全
C.制硫酸时使用热交换器 D.氨碱法生产中循环使用氨气和二氧化碳
1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B.青蒿素的提取使用乙醚,是因为其沸点比乙醇高
C.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基础
D.《可再生能源法》倡导碳资源高效转化及循环利用,科学家用可人工合成淀粉
11.2005年6月5日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我国环保总局确定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下列活动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B.改革传统采煤时将煤层气(瓦斯气,主要成分甲烷)直接排入空气的做法,先开采和综合利用煤层气,然后再采煤
C.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LPG)替代汽油和柴油作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燃料
D.将工厂的烟囱造高,以减少工厂周围的大气污染
12.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①铝土矿
②盐卤(含)溶液无水
③
④
⑤NaCl溶液无水
⑥溶液
A.③⑥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13.中国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源自广东韶关的文物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硅酸盐的是
A.清绿地素三彩花卉撇口碗 B.明代三彩孩童骑牛陶俑 C.南朝弦纹三足铜铛 D.东晋咸和二年酱褐釉陶牛车模型
A.A B.B C.C D.D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镁、亚硝酸钠、山梨酸钠、三聚氰胺均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
B.不合理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结构
C.果蔬汁(浆)类饮料中的添加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属于抗氧化剂
D.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某些疾病,没有副作用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大量吸收H2,并与H2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B.一般汽车配件中的发动机使用的是密度小、强度大且耐腐蚀的铝合金材料
C.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耐热合金以及储氢合金都属新型合金
D.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是由铜锌合金制成的青铜器
二、填空题
16.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通过化学方法可使能量按人们所期望的形式转化,从而开辟新能源和提高能量转化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源危机是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开源节流”是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下列做法有助于能源“开源节流”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B.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C.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循环再生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已知断开1 mol H H键、1 mol N≡N键、1 mol N 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 kJ、946 kJ、391 kJ。那么H2和N2反应生成NH3,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化工生产中为了提高NH3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
(3)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能量,故红磷比白磷稳定性 (填“强”或“弱”)。
(4)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如下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填序号)。
A.KOH + HCl=KCl + H2O B.CH4 + 2O2 =CO2+2H2O
C.2H2O=2H2↑+O2↑ D.Fe+CuSO4=FeSO4+Cu
(5)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甲、乙两装置中硫酸浓度、锌片等完全相同。试比较大小关系(填“>”、“<”或“=”):
①产生气泡快慢:甲 乙。
②温度计示数:甲 乙。
17.1.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
①淀粉、蛋白质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②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成分是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人体的营养物质
③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为了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
④洗涤剂去污是物理变化,碱液去污属于化学变化
⑤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常放入生石灰
⑥现在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另一类为液化石油气,他们都属于碳氢化合物
⑦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毒剂,也可用来消毒自来水
⑧为保证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应用沸水溶解洗衣粉
18.海水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7.2%。若把海水淡化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既可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试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钠中的金属元素化合价为 ;除去NaCl溶液中的,可依次加入 、 和 三种溶液。
(2)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海水淡化”主要技术之一是蒸馏法。蒸馏法是将海水变成蒸汽,蒸汽经过冷却而得高纯度淡水,由此可判断蒸馏法是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蒸馏法所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写三种)。
(3)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重要化工产品,反应式为:
食盐+H2O→NaOH+H2+Cl2(未配平)。利用电解所得气体制36.5%的浓盐酸100t,最少需要消耗食盐 t 。
(4)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氯碱工业产品及氯化钠循环治理含二氧化硫废气并回收二氧化硫的方法,该方法流程如下:
写出反应②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三、实验题
19.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所需要的硅酸盐仪器是 ,步骤③的实验操作是 。
(2)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水中的单质碘的理由是 。(选填序号)
a.单质碘与苯不发生化学反应 b.碘在苯中溶解度小
c.碘在苯中溶解度大 d.苯与水互不相溶
(3)提取碘的过程中,不能使用的有机溶剂是 。(选填序号)
a.酒精 b.汽油 c.四氯化碳
(4)步骤④中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5)已知:2Fe3++2I-→2Fe2++I2氯气既可以氧化Fe2+,也可以氧化I-。 往FeI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l2,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1/2Fe2+被氧化,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0.海水淡化可用蒸馏法。以自来水为原料制取蒸馏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两处明显错误是① ;② 。
(2)仪器A的名称是 ,仪器B的名称是 。
(3)实验时A中除加入自来水外,为防止液体暴沸还需加入少量 。
海水中溴元素以Br形式存在,工业上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图:
(4)步骤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5)步骤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理论上考虑,下列也能吸收的是 。
A.NaOH B. C. D.
(6)步骤⑤蒸馏的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0~9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产,请解释原因: 。
(7)为什么不直接用“溴水混合物Ⅰ”而要用“溴水混合物Ⅱ”进行蒸馏得到液溴? 。
2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某同学设计的从孔雀石中提取铜的方案如下:
①将孔雀石粉碎后,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
③向滤液中加入一种金属粉末。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③中加入的金属粉末可以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3)设计从滤液中获得铜的另外种方案。
试卷第4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铝土矿(主要成分,含,等少量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碱溶,是碱性氧化物,不与碱反应,故滤渣中含有和铝硅酸钠,滤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灼烧氢氧化铝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铝。
【详解】A.M为,故A错误;
B.是两性氧化物,“碱溶”的主要反应:=,故B正确;
C.“沉铝”时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发生的主要反应:,故C错误;
D.铝土矿中Al的质量分数为品,故D错误。
答案为:B。
2.C
【详解】A.铁加入到冷的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并不能证明氧化性稀硝酸>浓硝酸,故A错误;
B.石油通过裂化、裂解得到的混合气体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无色,说明石蜡油分解产物一定含有不饱和烃,但不一定是乙烯,故B错误;
C.通入硅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推断出硅酸酸性小于碳酸,证明非金属性:,故C正确;
D.向装有蔗糖的烧杯里滴加浓硫酸,固体变黑,说明脱水碳化,浓硫酸有脱水性,膨胀则是产生了气体,说明碳与浓硫酸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D错误;
答案选C。
3.A
【详解】试题分析:A.垃圾处理除了回收利用外,还有卫生填埋、生化堆肥、焚烧等,但各有利弊,如果卫生填埋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处理量大等,但需要占用土地资源,且污染地下水、土壤、空气等,故A正确;B.废旧电池一般不能继续充电使用,石墨电极和金属材料回收的价值不大,但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离子,如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必须进行集中处理,故B错误;C.为减少或杜绝环境污染,填埋垃圾要先处理,再进行深埋,故C错误;D.焚烧垃圾产生有毒气体,如二噁英等,故D错误;故选A。
考点:考查了垃圾的处理,注意处理垃圾要考虑环境污染。
4.C
【详解】A.用硝酸酸化的溶液检验,A项正确;
B.脱水的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分解反应,B项正确;
C.流程中的海水蒸发及粗盐重结晶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
D.石灰乳属于浊液,氢氧化镁为沉淀,在离子反应中不拆,D项正确;
故选C。
5.A
【详解】A.垃圾分类中有多种标志符号,其,是可回收物标志,A符合题意;
B.其他垃圾标志为,B不符合题意;
C.厨余垃圾标志为,C不符合题意;
D.有害垃圾标志为,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6.D
【详解】A. ①是煤的干馏,煤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的过程称为煤的干馏,故A错误;
B. 煤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通过干馏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故B错误;
C. 固体碳在高温下和水反应生成水煤气的过程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 水煤气是指氢气和CO,所以如果B为甲醇或乙酸时,原子利用率均达到100%,D正确;
正确答案是D。
【点睛】本题考查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绿色化学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反应类型一般是化合反应,唯一的生成物即是产品。
7.C
【详解】“海带提碘”实验的步骤有:①海带“灼烧”;②用水溶解海带灰,过滤,得含有I-的水溶液;③向含有I-的水溶液中通入氯气,将I-氧化为I2;④加入四氯化碳萃取;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干燥,选C。
8.C
【详解】常温下呈液态的是溴单质,答案选C。
9.B
【详解】A.煅烧硫铁矿使用沸腾炉,可使硫铁矿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反应,减少能量的消耗,充分利用原料,选项A不符合;
B.制盐酸时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氯气和氢气剧烈反应,放出能量,与题目要求原则无关,选项B符合;
C.制硫酸时使用热交换器,可充分利用能量,选项C不符合;
D.氨碱法生产中循环使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可充分利用,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B。
10.B
【详解】A.1774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故A正确;
B.青蒿素的提取使用乙醚,是因为乙醚具有较低的沸点,防止温度过高使青蒿素失去活性,故B错误;
C.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D.《可再生能源法》倡导碳资源高效转化及循环利用,科学家用人工合成淀粉,故D正确;
答案选B。
11.D
【详解】A.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环保主题,故A正确;
B.传统采煤时将煤层气(瓦斯气,主要成分甲烷)直接排入空气会引发温室效应,而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为优质燃料,先开采和综合利用煤层气,然后再采煤节能环保,符合环保主题,故B正确;
C.液化石油气(LPG)含有杂质少,乙烯、乙烷、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燃烧时,燃烧充分,且燃烧时产生废气少,符合环保主题,故C正确;
D.增加烟囱的高度虽然可以使周围地表面染污物的含量减少,但是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变,且污染范围扩大了,不符合环保主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2.A
【详解】①铝土矿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的盐酸,生成氯化铝,得不到氢氧化铝,故①错误;
②盐卤(含MgCl2)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但由于Mg2+水解Mg2++2H2O Mg(OH)2+2H+,加热蒸发HCl挥发,平衡向右移动,所以得不到无水MgCl2,故②错误;
③氨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一氧化氮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符合各步转化,故③正确;
④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④错误;
⑤电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得到氯气,氯气与铁反应生成FeCl3,不是,故⑤错误;
⑥SiO2与氢氧化钠反应Na2SiO3,Na2SiO3溶液中通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H2SiO3,故⑥正确;
综上所述选A。
13.C
【详解】A.清绿地素三彩花卉撇口碗的主要成分为陶瓷,属于硅酸盐,A不符合题意;
B.明代三彩孩童骑牛陶俑的主要成分为陶瓷,属于硅酸盐,B不符合题意;
C.南朝弦纹三足铜铛的主要成分为铜,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硅酸盐,C符合题意;
D.东晋咸和二年酱褐釉陶牛车模型的主要成分为陶瓷,属于硅酸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A.亚硝酸钠、山梨酸钠能按国家规定用量,用作食品添加剂,A错误;
B.不合理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结构,导致土壤退化,B正确;
C.果蔬汁(浆)类饮料中的添加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属于防腐剂,不是抗氧化剂,C错误;
D.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副作用,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D错误。
故选B。
15.D
【详解】A.储氢合金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并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A错误;
B.铝合金材料密度小、强BA度大且耐腐蚀,适合制造发动机,B错误;
C.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耐热合金以及储氢合金都属于新型合金 ,C错误;
D.青铜是铜锡合金,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D正确;
故选D。
16.(1)BCD
(2) N2(g)+3H2(g)2NH3(g) H= 92 kJ mol 1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及时移走产物等
(3)强
(4)BD
(5) < >
【详解】(1)A.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不利于“开源节流”,故A不符合题意;B.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有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能“开源节流”,故B符合题意;C.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节约了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开源节流”,故C符合题意;D.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循环再生,有力“开源节流”,故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CD。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已知断开1 mol H H键、1 mol N≡N键、1 mol N 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 kJ、946 kJ、391 kJ。那么H2和N2反应生成NH3,断键时吸收的热量为436 kJ×3+946 kJ=2254kJ,成键时释放的热量为391 kJ×6=2346kJ,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 92 kJ mol 1,提高产率的措施主要从压强、浓度来分析,因此化工生产中为了提高NH3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及时移走产物等;故答案为:N2(g)+3H2(g)2NH3(g) H= 92 kJ mol 1;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及时移走产物等。
(3)已知一定条件下,白磷转化为红磷释放能量,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红磷能量低,因此说明红磷比白磷稳定性强;故答案为:强。
(4)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CH4+ 2O2 =CO2+2H2O、Fe+CuSO4=FeSO4+Cu都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KOH + HCl=KCl + H2O是复分解,不是氧化还原反应,2H2O=2H2↑+O2↑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BD。
(5)①乙形成原电池,会加快反应速率,因此产生气泡快慢:甲<乙;故答案为:<。
②甲中化学能几乎转化为热能,乙中化学能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因此温度计示数:甲>乙;故答案为:>。
17.③⑤⑦⑧
【详解】①淀粉、蛋白质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正确;
②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成分是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正确;
③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为了防止污染环境,错误;
④洗涤剂去污是乳化作用、是物理变化,碱液去污,是因为碱液能促进油脂水解、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⑤生石灰只能吸水,不能吸收氧气防止氧化,错误;
⑥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都属于碳氢化合物,正确;
⑦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杀毒剂,不能用于消毒自来水,错误;
⑧沸水会使酶失活,故不能用沸水,错误。
故答案为:③⑤⑦⑧。
18.(1) +1 BaCl2 Na2CO3 HCl
(2) 物理变化 蒸馏烧瓶
(3)温度计
(4) 冷凝管 58.5
【详解】(1)根据化合价法则可知,氯元素为-价,所以钠元素为+1价;除去NaCl溶液中的,加入的试剂既能除去,还不能引入新杂质,因此,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硫酸钡沉淀,溶液为氯化钠和剩余氯化钡的混合液,再加入足量的碳酸钠,除去钡离子,产生碳酸钡沉淀,过滤,得到滤液为氯化钠、碳酸钠的混合液,再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碳酸钠,最后剩余氯化钠溶液;所以可依次加入氯化钡、碳酸钠、盐酸三种溶液。答案:+1;氯化钡、碳酸钠、盐酸;
(2)因为蒸馏法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到气态再到液态的过程,所以属于物理变化;蒸馏法所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蒸馏烧瓶 温度计 冷凝管等;答案:物理变化;蒸馏烧瓶 温度计 冷凝管(其它符合要求亦可);
(3)已知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H2+Cl22HCl,由36.5%的100t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n(HCl)=100×106g×36.5%/36.5g·mol-1=1.0×106mol,可知m(NaCl)=1.0×106mol×58.5g·mol-1=5.85×107g=58.5t;答案:58.5;
(4)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方程式为:H2+Cl2=2HCl,答案:SO2+2NaOH=Na2SO3+H2O;H2+Cl2=2HCl。
19.(1) 坩埚 过滤
(2)a c d
(3)a
(4)2I- + MnO2 + 4H+ =Mn2+ + I2 +2H2O
(5)2Fe2+ + 8I- + 5 Cl2=2Fe3+ + 4I2 + 10 Cl-
【详解】(1)步骤①为灼烧,灼烧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酒精灯等,属于硅酸盐仪器的是坩埚,故答案为坩埚;步骤③是将液体和不溶性固体分开的操作,应该用过滤。答案为坩埚;过滤;
(2)步骤⑤的操作为萃取,对萃取剂的选择应该满足:与原溶剂和溶质都不反应、不溶于原溶剂、溶质在萃取剂中溶解度要大于原溶剂的溶解度,所以答案为a c d;
(3)酒精与水互溶,根据第(2)的分析可知答案选a;
(4)步骤④中,碘离子在MnO2和H+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碘单质,而MnO2被还原为Mn2+,所以离子方程式为:2I- + MnO2 + 4H+ = Mn2+ + I2 +2H2O。答案为2I- + MnO2 + 4H+ = Mn2+ + I2 +2H2O;
(5)根据2Fe3++2I-→2Fe2++I2可知还原性:I->Fe2+,同种氧化剂和不同的还原剂混合时,还原性强的先反应,所以往FeI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有Fe2+被氧化时I-被完全氧化了,也就是说有mol Fe2+被氧化,就应该有2mol的I-被氧化,根据这个比例关系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2+ + 8I- + 5 Cl2=2Fe3+ + 4I2 + 10 Cl-。答案为2Fe2+ + 8I- + 5 Cl2=2Fe3+ + 4I2 + 10 Cl-。
20.(1) 冷凝管中应该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温度计的水银球不应该插入液体内,而应该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2) 蒸馏烧瓶 冷凝管
(3)碎瓷片
(4)Cl2+2Br-=2Cl-+Br2
(5) SO2+Br2+2H2O=H2SO4+2HBr ABC
(6)溴的沸点为58.5℃,蒸馏温度过高时,水沸腾溴蒸气中含有水蒸气,温度过低,溴蒸气不易被蒸出
(7)“溴水混合物Ⅰ”中虽然也有单质溴,但是溴的浓度较低,如果直接蒸馏,处理量大,生产成本高,而“溴水混合物Ⅱ”经过富集后,溴的浓度较高,此时蒸馏成本较低。
【分析】海水中的溴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加入Cl2将溴离子氧化成溴单质,空气吹出溴单质,用SO2吸收含溴空气,溴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和溴离子,溴离子再被氯气氧化生成单质溴,再经过蒸馏得到液溴。
【详解】(1)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①冷凝管中应该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②温度计的水银球不应该插入液体内,而应该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2)仪器A的名称为蒸馏烧瓶,仪器B的名称为冷凝管。
(3)为了防止液体暴沸,A中除了加入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碎瓷片。
(4)步骤①中溴离子被氯气氧化生成单质溴和氯离子,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5)步骤③中Br2与SO2反应生成Br-和硫酸根离子,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H2SO4+2HBr。
A.NaOH与溴反应生成NaBr、NaBrO和水,能用NaOH溶液吸收溴,A正确;
B.FeCl2具有还原性,能与溴反应生成Br-和FeCl3,B正确;
C.Na2SO3具有还原性,能与溴反应生成Br-和Na2SO4,C正确;
D.水与溴单质反应微弱,无法充分吸收溴单质,D错误;
故答案选ABC。
(6)溴的沸点为58.5℃,蒸馏温度过高时,水沸腾溴蒸气中含有水蒸气,温度过低,溴蒸气不易被蒸出,故温度控制在80-90℃。
(7)“溴水混合物Ⅰ”中虽然也有单质溴,但是溴的浓度较低,如果直接蒸馏,处理量大,生产成本高,而“溴水混合物Ⅱ”经过富集后,溴的浓度较高,此时蒸馏成本较低。
21.(1)固体溶解,产生气泡,得到蓝色溶液
(2)Fe、Al等,理由是:加入活泼性比Cu强的金属,将Cu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
(3)以Fe和Cu分别作电极,滤液作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
【解析】(1)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发生反应:,因此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产生气泡,得到蓝色溶液。
(2)
滤液的主要成分为CuSO4,若要得到Cu单质,可以加入活泼性比Cu强的金属,将Cu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金属粉末可以是Fe、Al等。
(3)
可将滤液做电解质溶液、Fe和Cu分别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此时Cu片一极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即可从滤液中获取Cu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