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在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的三角恒等变换里的重要公式,在理解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基础上,推导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完善知识结构,这组公式是解决三角函数有关变形的重要工具,也是高考考查三角函数的重要考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诱导公式,在学习完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推导出二倍角公式。但是学生对倍角关系理解上应该有局限性,在公式的理解以及例题设计上要突破倍角关系。本节课公式较多,学生对公式的结构认识可能较浅,课堂上设计一些练习加强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基础上,能够推导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通过公式的应用(正用、逆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公式求值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二倍角公式的推导,感受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基本数学思想。在运用二倍角公式的过程中体会换元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和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倍角相对性的理解以及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的综合应用。
教法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媒体运用
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循环巩固
练习: 已知求。
设计意图:回顾相关两角和差公式,为推导二倍角公式做好知识铺垫。
(二)引入新知,明确目标
请在上述练习题的已知条件下求。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具体题目引导学生换元得到二倍角,为公式的推导提供思路,同时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探究,汇报展示
请你推导“二倍角”公式:
:=
:=
==(要求只含或)
:=
上述五个公式叫做 倍角公式 (此处“倍角”专指“二倍角”,遇到三倍角时,“三”字不能省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练习提供的思路,学生自主推导二倍角公式,通过二倍角公式的推导,感受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例,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基本数学思想,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练习(倍角的相对性):
3、 4、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二倍角的二倍关系具有相对性,不仅限于是的二倍,比如4是的二倍,的二倍等,让学生体会换元的思想。
(四)精讲归纳,拓展演练
解:由得.
又因为
.
于是;
;.
设计意图:进行公式的直接运用,加强公式的记忆。教师引领学生完成解答,规范格式
巩固训练:已知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自体验公式的直接运用,进一步体会倍角关系,巩固公式的记忆,并熟悉二倍角公式的用法。
抢答:(公式的逆用)
设计意图:前四个是公式的直接逆用,后面三个是公式变形的逆用,使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形式,进一步巩固公式的熟练记忆。同时上到此时学生有些疲倦,组织一波抢答活跃气氛,使课堂气氛浓烈。
例2、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以及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提供两种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眼界。并且本题计算较多,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设计意图:此题是例2的升华,要求学生观察角A,B,C的关系,从而结合诱导公式,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较强,使学生的思维上升一个高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从公式内涵,思想方法,解题工具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并站在整节角度上进行知识建构。
课下作业
1.整理笔记
2.课后作业 教材229页习题5.5 7,10
设计意图:紧扣本节所学,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作业,使学生课下进一步理解消化,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到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公式: 电子白板展示例题讲解过程
教学反思
优点:1、复习和差公式直接引入简单,不拖泥带水,务实,不花哨。2、公式的理解强调了倍角的相对性,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公式。3、例题设计从直接运用到逆用,再到综合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4、巧妙设计抢答环节,调节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效率。5、小结有层次,有高度,既概括了本节课的知识,也建构了整节知识网络,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关系。
缺点:例题和练习的设置还可以再丰富,可以拓展一些拓展练习,给尖子生钻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