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的“以毒攻毒”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本内容,弄清写作思路。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批判逻辑。
3. 分析文体特点,体现文章特色。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批判逻辑。
教学难点:
分析文体特点,体现文章特色。
教学过程:
(一)交代时代背景,教学导入。
【提问】为什么要进行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主要目的是彻底清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达到全党思想统一。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也称“左”倾冒险主义)什么回事呢?“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和控制下举行,没有任何实际斗争和工作经验的普通党员王明一跃成为中共的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而毛泽东等大量有着丰富实际斗争工作经验和崇高威望的干部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得到共产国际和米夫的支持,王明拿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随意发号施令。在军事上,不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冒险主义,要求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结果一连惨败。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对不同意其错误路线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宣传上,写文章与演讲,引经据典蔚然成风,形成党内“八股文”,严重脱离群众。
总之,就是把前苏联共产国际的经验神圣化,用主观想象和照搬的教条去指导中国革命。前后四年之久,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损失。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才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但“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还在。1941年前后,由于日寇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敌后解放区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到1942年,华北解放区的面积缩小了1/6;八路军由40万减少到30多万,新四军由13.5万减少到11万;华北解放区人口由 4000万减少到2500 万;加上当时华北地区又连续发生水灾、旱灾、虫灾。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达到全党思想的统一,从1941年5月—1945年4月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学生弄懂了时代背景,理解了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概念之后,才可能对文章中所罗列的八大罪状有更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二)任务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与思路
【提问】阅读全文,全文采用什么论述结构?请具体分析。
【明确】总分总结构本文以反对党八股为立论,作为统领全篇的总纲。依据节选部分内容,分为三在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题“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并指出“以毒攻毒”的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并指出克服的方法。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党八股的危害,指出反对党八股的意义。全文总分总结构,纲举目张,主题鲜明,层次清楚。
(三)任务二:重点赏析,弄清作者对八大罪状的批判逻辑
【提问】作者是如何“攻”毒?
【明确】作者开头就说“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可见,被攻之“毒”就是党八股文风的八大罪状。“攻”自然是作者批判党八股文风的八大罪状,“攻”的过程其实就是批判的过程。一般而言,批判一种观点或事物大多采用“先驳后立”的思路,即先列现象以树靶子,然后析其原因,究其本质,挖其危害(或弊端),这是批判地过程。但批判不同目的,找出解决办法才能真正的用意,所以最后还在提出解决的方法。综观作者所列的八大罪状,基本上采用“列现象——析原因或论危害——提方法”的思路进行批判。下面具体分析。
批判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如下:
1.列出现象——“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比喻成“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析原因与危害——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危害是“欺负幼稚的人”“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
3.提出方法,并作辩证分析——先列举斯大林反侵略战争的演讲很短为例,因为斯大林当时在中国很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而且当时的教条主义者、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大多是斯大林的拥趸,列举此例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斯大林的演讲都能很短,为什么写党八股文章的人就不学习一下呢?真讽刺!可见,这些人并没有学到革命领袖的精髓,只是照搬照抄,所以才成为教条主义。
革命领袖斯大林的演讲很短,我们同样处在战争时期,自然也“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为什么呢?因为前线打仗,后方也工作忙,都没有时间看。所以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仍到垃圾桶里去”。
接下来,肯定有人要反对,是不是任何东西都是以短为好呢?作者列出长篇大论《资本论》为例作说明,得出不能一概而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把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与简单“以短为好”的机械看法区分开,体现作者一分为二的辩证思考。
最后,重申自己的看法,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内容”。所以,我们“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批判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如下:
1.列出现象,分析反对原因——“装样子故意吓人”,这一点很直观,没有必要展开来详细说。作者进一步分析反对的原因。原因之一:“包含着很坏的毒素”,是幼稚,是无赖。
原因之二:妨害真理。为什么说会妨害真理呢?作者进行道理论证:首先,科学是真理,不怕人家驳,不装样子吓人(大前提);其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人体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讲中的东西,却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只能装样子吓人(小前提一);再次,作者有一句话没说,即 “科学真理需要通过文章和演说去表现与反映”(小前提二),补齐这个推理前提,结论就是党八股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只会妨害真理。
原因之三:对同志有害。为什么说对同志有害呢?作者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首先提出“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这种手段,对敌人是必要的,对同志是错误的。这是常识,是推理的大前提;接着,提出党内也有敌对思想;所以对付敌对坏人,当然要“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然后作者开始一分为二分析:对偶然犯错的同志,不能“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要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以前,对待偶然犯错的同志 “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其原因就有“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一条;所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要不得,因为“对敌人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伤害”。总之,作者分别从党八股文章与演讲本身的特点、对宣传内容的影响和对同志的伤害三个方面进行挖掘反对原因。
2.提出方法——既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种斗争方式要不得,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也就是总结中的“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靠有用”。
批判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如下:
1.列出现象,析原因——先列出延安城标语中的“工”和“人”字的莫名其妙写法,再分析其原因恐怕是“不要老百姓看”。
2.提出正确做法——真想做宣传,就要看清对象。
3.进一步论证自己(也在反驳)——为什么做宣传不能无的放矢?因为不看对象如同对牛弹琴,不看对象乱弹一通。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最后再用射箭和弹琴作比,连用两个反问句,再次强调做宣传不看对象是万万不行的。
批判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如下:
1.列出现象——运用比喻形象指出语言无味的表现:文章和演说里总是那么几个词颠来倒去,一套“学生腔”。
2.分析危害——先说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的学生,语言不丰富,不足为怪;再笔锋一转,与群众打交道的宣传工作同志不应该如此。体现辩证思考,论证全面。再指出语言无味的危害:无人喜欢看,无人喜欢听,起不到宣传作用。
3.提出方法——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为什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词汇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具体怎么做呢?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为什么要吸收外国语言呢?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并列举“干部”一词为例。第三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接顺便指出,指出党八股语言无味的原因是没有学习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因为“一切工作干部都是宣传家”,所以,作者最后强调“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批判第五条罪状(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如下:
1.列出现象——联系现实中的中药铺,具体指出党八股这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语言幽默,暗含讽刺。
2.指出本质——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没有真切的内容,是形式主义方法。
3.分析危害——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4.提出方法——文章或演讲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动脑筋的形式主义方法(即只罗列问题)。
批判第六条罪状(不负责任,到处害人)如下:
1.列出现象——有责任的表现。把“负责任”这个抽象概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形象地阐述,暗示“责任”跟每天洗脸一样重要,否则就是“不要脸”。语言形象幽默,暗含讽刺,体现演讲稿的语言风格。
2.分析危害——写文章和做演说,如果随随便便(责任心薄弱),结果是到处害人。
总之,从内容方面看,本文体现了严密的论述与批判的逻辑性,体现了严谨的分析法,科学的批判战斗精神。
(四)任务三:难点突破,分析本文形神兼备的“以毒攻毒”特点
【提问】“以毒”之“毒”究竟指什么?
【明确】前面讲了被攻之“毒”是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那么“以毒”之“毒”究竟指什么呢?据第一自然段的“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一句可知,“八股文章的笔法”就是毒。
那么八股文是什么样呢?据注释可知,“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的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注释大体介绍了八股文“均有严格限定”的特点,并定性为束缚思想的统治工具。
显然,注释的内容是无法完全说服学生,一方面无法帮助学生构建起对八股文的具体认识,另一方面八股文虽深受诟病,但却一直未能被废除和替代。所以,还得具体了解八股文这种文体,了解它的具体弊端,才能借此真正理解其“毒”之所在。
据杨学为所著《中国高考史述论》可说,八股文也称“时文”,诞生于明朝,本是一种考试文体。因为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合为八股而得名。
科考内容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不允许学子违背经注和自由发挥。清朝的徐大椿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八股),烂如泥。”脱离生活与现实死读书,凡事谨遵圣贤之谕而“代圣人立言”,自然使读书人教条呆板、甚至迂腐。
有对文体有严格要求:“破题”为中心思想点明,但只能写两句话;承题是补充解释,以三句为标准;起讲是深入说明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然后分别是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是正文内容,要求从正反面阐述观点,但是只能用排比对偶句。这种写法非常古板,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很多考生会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一边写一边乱编。表面文字整齐,实则废话连篇。所以贾宝玉骂道:“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就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革命时期,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机械地照搬前苏联共产国际的经验与理论来指导革命,宣传工作用八股文的形式,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所以,革命队伍中,一些人在写文章、发表演说或做宣传工作时,只知搬用革命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行为和内容空洞、专讲形式、玩弄文字的八股文,毛泽东称之为“党八股”,因此“党八股”应理解为“党像八股文一样的行为”,其本质是教条主义。
【提问】为什么本文“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呢?
【明确】除了言之有物外,本文从形与神两个方面仿照八股文章:形式上,八股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八股”,本文也来一个“八大罪状”,言外之意,党八股的罪状跟它八个部分的内容一样多,而且每一个罪状都用八个字概括,语言形式上又是对偶,至少字数上是相同。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这种数字的套用,形式上的照搬照用是为“形似”。甚至有的罪状概括语就有浓浓的“八股味”,如“空话连篇”和“言之无物”两个词都是一个意思,为了凑齐对称形式,还真是语句重复,空话连篇了!还有“无的放矢”和“不看对象”也是如此,作者显然是有意为之,体现语言形式为写作意图服务这一理念。
一般而言,要批判一个事物,罗列其罪状,要围绕所批判对象,统一标准或角度,从其不同方面进行,而且罗列方面不得重复、包含、交叉等逻辑上的问题。下面是作者罗列八大罪状的角度属性和具体表现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全文内容看,危害其实在前六大罪状中都已经谈到,罪状七和罪状八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或者只要最后总结即可。即便要单独列出,也要标准一致,且不能并列,因为两者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想必是作者为了仿照八股文而凑出“八大罪状”而故意为之,又因为是凑出来的,既有仿照“八股文”的必要,更有没办法论述的无奈,只好一笔带过,点到为止。
其次,具体表现中,罪状五中的“没有什么真切内容”与罪状一中的“言之无物”重复。
最后,看“八大罪状”的罗列标准角度不统一,导致行文结构层次混乱,不合逻辑。符合思维逻辑的构思形式如下:
对比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作者从思维上仿照八股文为了格式要求而不顾内容与逻辑进行胡乱拼凑的笔法,这是“神”似。
总之,作者所说的“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是“用一篇像八股文的文章,批判党八股”。形式与内容,双管齐下,形神兼攻,从而达到“以子之矛,攻之子盾”的讽刺与批判效果。